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

兄弟们,最近政策又发了个大礼包,叫什么《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文件名字很长,但意思很直接:国家队要下场了,计划在三年内,把充电桩这个事儿,干到翻倍。目标是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来伺候那乌泱泱超过8000万辆的电动爹。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这消息一出,二级市场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堆“充电桩概念股”又成了A股最靓的仔。逻辑很简单,也很硬:政策点火,需求爆炸,订单雪片一样飞来,上游卖铲子的公司,这不得飞天了?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每次看到这种宏大叙事,我都想先拉住大家,讲个接地气的草台班子故事。你想象一个场景:你是某个老小区的物业经理,姓王。最近你快被折磨疯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小区里那帮换了电动车的业主。张三说要在他的产权车位上安个桩,李四说他没车位,要在公共区域拉个线,赵五更狠,直接从三楼窗户甩下来一个插排。你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这帮业主扯皮,跟电力公司协调增容,跟消防掰扯安全规范。最后你好不容易,焦头烂额地把几个桩凑合着安上了,结果发现,电费收不上来,维护成本高的吓人,还有俩桩因为软件不兼容,成了废铁。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这就是充电桩这门生意,最真实的B面。它不是PPT上那个光鲜亮丽的“万亿赛道”,而是一个充满了鸡毛蒜皮、利益纠葛和技术难题的泥潭。现在,国家说要把这个泥潭的规模,在三年内扩大一倍。你觉得,是泥潭会变成黄金湖,还是说,我们能有幸见证一个史诗级规模的、更大的泥潭?

这场景,熟悉不熟悉?本质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今天我们为充电桩狂欢的剧本,19世纪的美国人早就替我们演过一遍了,只不过他们当时的项目,叫“修铁路”。

19世纪中叶,美国也是一片“大基建”的热潮。政府大手一挥,给了巨额的土地补贴,鼓励私人公司去西部修铁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闻着味儿就来了,各种铁路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画着宏伟的蓝图,发行着天文数字的股票和债券。人人都相信,铁路就是未来,是美国的动脉,谁先铺好铁轨,谁就能躺着数钱。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铁路大跃进”开始了。工人们在荒野上挥汗如雨,资本在市场上疯狂对赌。但很快,草台班子的本性就暴露了。为了抢工期、拿补贴,很多铁路公司偷工减料,铺设的铁轨标准五花八门,彼此之间根本不兼容,跟我们今天不同品牌的充电桩扫码都扫不出来一个道理。更要命的是,铁路修好了,但上面根本没那么多货和人要运。大量的铁路线,从建成那天起就没盈利过,纯粹是资本的狂欢和泡沫。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1873年和1893年,美国两次因为铁路泡沫的破裂,爆发了史诗级的经济危机。成千上万的铁路公司破产,投资者的钱血本无归,一地鸡毛。而谁笑到了最后?不是那些卖铁轨、造机车的“设备商”,而是像J.P.摩根这样的金融巨头,他们在废墟中,用极低的价格,把那些最优质的铁路资产(也就是控制了关键枢纽和运输命脉的线路)打包收购,最终形成了几个垄断市场的铁路寡头。

看懂这个历史的玩笑了么?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充电桩。

今天的充电桩产业,和当年的铁路产业,逻辑上几乎是同构的。

第一,都是典型的“基建先行”模式。需求还没完全爆发,先把基础设施铺开。这事儿政府爱干,因为能拉动GDP,看起来也很有面子。但问题是,超前建设,必然导致初期利用率低下和普遍亏损。现在绝大多数公共充电桩运营商,有一个算一个,都在烧钱续命。

第二,硬件的同质化和价格战。修铁路的铁轨和枕木,技术含量高吗?不高。今天造充电桩的交流桩、直流桩,技术壁垒高吗?也不算太高。当一个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壁差,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惨烈的价格战。你卖一台赚三百,我为了抢市场可以只赚一百甚至亏本卖。最后大家一起卷,谁也别想好过。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第三,真正的价值不在“桩”,而在“场”和“网”。铁路的价值,不在于铁轨本身,而在于它连接了哪些城市,控制了哪些货源地,这叫“网络效应”和“节点价值”。充电桩也一样。一个孤零零的桩子一文不值,但一个位于市中心商场、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锁定大量车流的“充电场站”,才是真正的硬通货。而比“场”更核心的,是“网”——电网。你建再多桩,电网的容量跟不上,配电设施不改造,一切都是白搭。所以,这门生意的终极玩家,其实是手握土地资源的大佬(地产商、物业公司)和控制能源命脉的大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别再吹充电桩了,这场“大基建”的结局,150年前就写好了-有驾

所以,那份“三年倍增”计划,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给充电桩设备制造商吹响了冲锋号,不如说是按下了行业大洗牌的加速键。未来三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资本涌入,建起更多的充电桩,然后,我们会看到因为盈利无望,大量的桩成为无人维护的“僵尸桩”,大量的运营商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

这就像一场官方组织的淘金热,所有人都被告知,河里有金子,快去买更多、更好的筛子吧!于是卖筛子的公司股票飞涨。但只有少数人明白,这场游戏里,真正的金子,是那些控制了水源和最佳淘金地块的人。等大多数淘金者用着最先进的筛子却因为抢不到好位置而破产时,他们会把手里的筛子贱卖给那些“地主”,而后者才是最终的赢家。

说到底,人性就是这样,永远追逐风口,永远热衷于宏大叙事,永远对“卖铲子”的逻辑深信不疑。但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淘金热里最先死的,就是那些只顾着埋头造铲子和奋力挥舞铲子的人。

当然了,我们小股民嘛,最大的优点就是记性不好,最大的乐趣就是跟着凑热闹,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这次的剧本不一样了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