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车减配,这事儿我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先从捷达说起吧,我最近翻了下笔记,有车主反映,低配的捷达居然连ESP车身稳定系统都没有,牵引力控制也落了个空。说实话,这两样东西现在不算啥高端配置,安全基础里的基础啊。听维修工说,他见过一辆捷达出过事故,居然防撞梁里填的不是钢什么的,而是泡沫料,车门防撞杆也省得差不多。前两个月,朋友跟我吐槽他新桑塔纳,结果40%偏置碰撞测试那里,A柱变形,气囊弹出还延迟。我脑子里蹦出一句:这车安全是给谁看?
说到悬挂,宝来和朗逸也是一言难尽。高配的是后独立悬挂,操控稳;低配却换成了老旧扭力梁,开个弯侧倾大得吓人。客服还打电话来说用的是环保材料,但据说全车都是那种廉价的黑心棉,甲醛超标不说,弄得不少车主吐槽车里味道刺鼻。你说这事儿谁负责?我忍不住跟销售话了:这味儿能不能清理干净?销售回,厂里控制的,咱能怎么办,小毛病。
车机也缩水得厉害,新款桑塔纳居然还用机械手刹,收音机中控还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想想同价格区间的竞品,至少得支持手机映射。买车时候我算了笔账,百公里油耗也没省多少,配置却缩水一大截,性价比这东西简直笑话。
再说说线束保护套的事儿,听一个维修师傅说,2019款捷达的线束竟然用塑料袋简单包裹,存在自燃风险,这种操作我觉得他们是心黑还是脑残?或许厂里压成本的理由都成了借口,但安全这道坎儿,真心过不好。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中高端车型里的大件硬伤,也让人失望。Tiguan的例子最典型。美版Tiguan用的是MQB evo电动化平台,支持L3级自动驾驶,基本科技到位。而国内版呢,竟然还用老款MQB架构,电子系统落后两代以上。中途我还问过几个懂技术的朋友,碰撞紧急制动距离长,生存空间小,这到底能靠得住吗?不少车主都觉得:这分明是降级。动力配置上,美版标配201马力2.0T+8AT,爽快直接,国内版却换成了186马力阉割版,配7DCT,数据上加速性能降了整整27%。我脑中忽然冒出一句玩笑:买个‘小马拉大车’,还得加倍小心驾驶。
动力阉割还不算最糟,听说国产版发动机缸体甚至用回收易拉罐的铝材,导致高温爆缸风险提升了9倍。这个数字听着刺耳,我跟售后打电话问,回答是工艺控制都合格,但修理师傅私下说,这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人点破。这时候我忍不住质疑,能不能别为了降成本把车变成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说到安全配置,美版10个安全气囊外加中央防护气帘,国内版只给了6个气囊。B柱热成型钢强度比出口版低了42%,侧面碰撞时车门被挤进去的空间大得吓人。销售回应时说:放心,国标下是没问题的。但我想问的是,真的够看吗?国标底线是最低,难道消费者就认吗?
舒适和科技配置方面,国内版又摘了几个亮点。像哈曼卡顿音响、座椅按摩以外,HUD抬头显示,全是美版标配,国内版缺位,而且还贵5.8万。不止这些,车载芯片用了二手手机处理器,车机系统卡顿率高达73%,我亲眼看用户吐槽满天飞—这智能化不是虚拟的,是深刻存在的痛点。我自己心里估摸,买车这钱到底花在哪里了?难道是坑了消费者的安全和体验?
对了,2025年即将面市的宝来也没好到哪里去,中高配的200TSI DSG悦行Pro版减掉了仪表盘和扬声器,氛围灯没了;280TSI DSG舒行版砍掉了摄像头和全速自适应巡航;顶配300TSI DSG尊行版把L2级辅助驾驶和全速自适应巡航都喷了,扬声器减半……是想让车主开回过去么?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成本压力,还有没有可能是国内监管对安全和配置的要求本身就低?(不确定)还是车企拿消费者惯讲价当借口?我越来越觉得,这玩意儿不是简单的成本,就像供应链上的一个多米诺骨牌,弱一个环节,整个车子就跌倒了。
说实话,汽车供应链的比喻我喜欢用生活中的厨房装修来说:研发设计就像做菜谱,供应链是材料,缺了好米好油,即使厨师再厉害,也难做出好饭菜。大众这锅车饭,从研发到供应链到销售,哪一步掺了假,车主都是被动挨坑。
现在我问你,买辆大众车,是买配置?还是买信心?这二者,现在还能兼得吗?或者,我们只是在接受等待下一个更差版本的无奈?每当我看到工厂流水线上那些闪着冷光的车漆,心里总咯噔一下——这些车卖给用户后,能撑几公里的安心?
有段话车主对我说过:安全,从不该是豪华选配。这句话没错,但现实中,安全似乎成了被优惠掉的可选项,我不禁挺想问,什么时候才能真有一辆诚实的大众车给大家?
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