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腾势N8L的订单量爆了,连销售那边的小刘都发消息说服务器被顶爆了,客户一拨接一拨,手忙脚乱。从聊车到交车,大家能感受到腾势带来的安全感不是空口说白话。比如高速避让不侧翻这项技术,业内普遍认为最严苛的测试标准时速也只到60多,这腾势N9鱼钩测试时速直接拉到210km/h,是国际标准的三倍多,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确实是官方数据,样本虽然不多,但这技术硬实力还是有目共睹。
说到安全,很多人其实容易忽略自动紧急刹车(AEB)系统的真实作用。我有个朋友小王,之前开辆同价位的合资车,高速突然前车急刹差点追尾,幸亏他车没配顶级AEB系统,踩刹车反应晚了分毫,吓得半死。比起那些口号式的宣传,腾势在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功夫。安全感的背后有不少供应链上的博弈,比如高强度钢材采购成本占整车结构成本至少20%,腾势愿意投入就说明它心里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他们承受了不少压力。对比那些装点门面的车企,腾势给人的实操感觉靠谱得多。
我之前对比过同级别的方程豹和某豪华品牌SUV,方程豹的底盘调校显然更贴近实际需求,尤其是城市驾驶和中短途高速的表现更舒适;但相反,那家豪华品牌开起来稍微僵硬,厂家设计重心更多放在展厅颜值。供应链问题其实折射出研发的差异,方程豹对核心零件的供应链掌控更紧密,零部件质检环节也很严格,导致新车开发周期拉长几个月,但换来的是更稳定的产品。说这儿,我也犯个自嘲,之前有点轻视国产品牌的研发流程,觉得没啥顶尖科技,其实不然。
其实腾势的品牌积淀不只是15年历史这么简单。它背靠比亚迪这个大树,不管是技术储备还是资金支持,至少给车型研发和售后打了坚实基础。买过腾势的老车主反馈也经常提到品牌长得像父母,刚开始看着不惊艳,开一段路就放心了。这种品牌安全感,恰恰区别于那些忽悠游客的快消品牌。有人问我是不是比亚迪官方,我只能说,别反了,我就是个不吃品牌饭的独立写手,哪家车表现好我就说好,哪家糟心我就得吐槽。说到这个,似乎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车企做高端车,其实就是在供应链和研发投入上下狠手,价格拉高的背后是数据和技术比靠脸吃饭靠谱多了。
方程豹这几个月销量据我这边小范围了解,基本翻了两三倍(体感数据,样本少),这增长背后其实离不开持续的产品升级和用户口碑。甲方的研发经理老张跟我聊天时无奈地吐槽:客户反馈越来越挑剔,曾以为能靠外形取胜都不太行。档次感、操控、智能配置都成了硬指标,这不是广告上的一句漂亮话,而是用户真真切切的诉求。那种开过腾势、方程豹的人会发现,所谓高端化不仅仅是贵和有面子,更重要是产品在细节上体现对驾乘体验的深度理解。
说点题外话,我朋友群里最近还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粗略算了下,腾势和方程豹这类高端新能源的保值率虽不及传统燃油车,但预计三年后还能保持60%左右,算是不错的数字了。毕竟充电桩布局、维修网点完善程度决定了残值,且看这两家厂商如何加大后续服务力度。你觉得,一款车的品牌安全感跟保值率哪个更重要?有人说二者不可分割,但我倒觉得用户心里各有偏好。
顺便讲一个供应链小秘密(没细想过准确度)。比亚迪早几年却是因为芯片断供受影响厉害,但腾势反而由于自家控制的电池供应链较为独立,反应灵活,所以能快速调整产能。和我认识的修理工小赵聊天时,他惊讶地说:腾势车故障率明显比很多合资车低,特别是电池和电机部分,不用总往修理厂跑。听着让人羡慕,但我不确定这能不能说是品牌差异,可能还有运气成分。
还有一点我真的想吐槽:作为消费者,面对价格差不多的腾势N9和方程豹高配版,你会怎么选?我问过身边几个朋友,答案五花八门,有人安全第一,有人觉得科技智能才是未来,有人就是看颜值。说实话,这些选车标准看起来琐碎,但背后其实反映了用户心态的复杂。复杂到我甚至怀疑,车企自己都没完全搞明白用户想要啥。你怎么看?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两款车的热售说明,比亚迪的高端化策略脚步加快不是随便说说的。腾势靠安全感立足,方程豹靠操控和智能扩张市场,这种差异化策略有意思。谁知道未来几年,用户的关注点会不会从现在能带我安全回家转向下一代智能驾驶体验多牛?我很想知道,你作为一线用户,最看重哪点?是硬核的安全,还是软性的智能,还是品牌附加值?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