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昆明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其中"政府指导价"成为行业热议焦点。
9月11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
《意见》明确,巡游车经营期限届满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其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作出准予继续经营、责令整改、吊销车辆经营权收回车辆等处理决定。推动巡游车运价由政府定价向政府指导价过渡,探索实行网约车政府指导价。推动巡游车转型升级,开展网约经营,增加群体收入。
《意见》明确,车辆运力公司不得将车辆直接或者变相打包转租第三人经营,逃避经营管理责任。所有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且名下无其他网约车。细化明确车辆退出机制,便于科学、精准调整运力。明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清理不合规驾驶员。
《意见》提出,规范发展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增加网约车聚合平台内容,促进网约车全链条监管。明确网约车聚合平台是指为网约车平台公司与乘客提供信息中介、交易撮合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约车平台公司是合作经营关系,应当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不得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
这个全国首创的政策,犹如一记重拳击向长期存在的平台定价乱象——数据显示,部分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高达30%,司机常面临"乘客付20元到手仅14元"的窘境。新规将如何重构行业生态?司机们能否真正告别"用爱发电"的生存状态?
价格黑箱被打破:抽成透明化让司机明明白白赚钱
昆明新规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强制平台公开每单抽成明细。过去那种"6块钱抽成到底怎么算"的糊涂账将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包含油费、车损等硬性支出的成本公示机制。以昆明某平台此前1.3元/公里的"一口价"订单为例,司机实际到手仅0.9元,扣除0.6元/公里运营成本后,净收益不足三毛。
新规要求平台按政府指导价区间(如参考稿源提到的1.8元/公里保底价)公开成本结构,这意味着司机能清晰掌握每单的"油钱占比多少""平台抽走几成"。这种透明化改革直击行业痛点——某网约车司机晒出7月账单:完成订单金额1.2万元,实际到手仅8600元,隐性抽成吞噬了近三成收入。
低价竞争终结:政府划定的运价红线守护司机底线
"3元跑10公里"的魔幻订单将成为历史。新规通过动态核算油价、保险等成本,设定了运价下限。参考巡游出租车10元起步价的标准,网约车此前6.6元的超低起步价将被规范。昆明市交运局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早高峰订单均价已从9.2元提升至11.5元。
但政策也非一刀切。保留20%价格浮动空间的设计,既防止平台通过"特惠单"压榨司机,又维持了市场调节功能。某网约车队长算过细账:按照新规1.8元/公里保底价,日均接单20次的司机,月收入可增加1500-2000元,基本覆盖了昆明网约车司机平均5000元的月成本线。
收入双刃剑:稳定与弹性如何平衡?
固定成本补偿机制像把保护伞,让司机在雨季等淡季也能获得基础收益。但部分依赖夜间溢价的老司机反馈,原先凌晨机场单能溢价50%,现在受价格上限约束,这部分"超额收益"可能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推动巡游车与网约车价格并轨。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表示:"过去网约车靠低价抢客,现在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比服务。"这种转变倒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昆明首批50名获得"服务之星"认证的司机,接单量已逆势增长15%。
长效影响:透明规则下的行业洗牌
随着"禁止无证平台接入"等条款落地,昆明网约车运力将减少约18%,但合规司机日均接单时长反降0.8小时。这种"减量提质"效应印证了新规的设计逻辑——用规则过滤黑车,让合规司机获得更优质订单。
这场改革启示我们:行业野蛮生长终要回归理性。当政府指导价划出公平赛道,司机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谁更能忍亏",而是谁能用规范服务和专业素养赢得乘客。正如一位从业7年的老师傅所说:"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但游戏规则终于不再由别人随意改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