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10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69%,自主品牌出口实现新突破,海外市场布局不断深化,助力品牌全球化进程加快
你知道吗?今年10月,广汽集团的表现比我预想的还要亮眼。销售超过17万辆,这个数字对我们这个行业不算特别震撼,但要了解它背后的小细节,才知道这个增速有多难得。
出口方面,1.54万辆,居然同比增长了69.2%。我特意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大概9000辆出头,短短一年多就翻了个一倍多。光这个数字,就能感觉到广汽在海外的地盘扩展得挺快,也给自主品牌树立了新标杆。你是不是也觉得,出口劲头能代表未来汽车的竞争力?我估算,海外渠道成本大概是国内的2倍,出口冲量其实挺烧钱,但看这份增速,对他们的投资还算值。
别光看数字,快报里还提到一件挺搞笑的事情—广汽埃安的增程车型埃安i60刚预售完毕,夜里我还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秒订,觉得新能源车是不是要硬刚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了?我刚才翻了下充电和续航,估算埃安的续航能达到400多公里,成本线怎么算?大概每公里0.14元,小车百公里油钱在7-8块钱左右,电费大概是3块。充电桩普及还不算完善,所以实际用车体验还得看地区的配套。
别太乐观,我们也得看清楚拼出口没那么简单。你知道,出口虽好,但价格战也厉害——我去年碰过个在越南的客户,说他们买的都边玩边试水,价格压得特别紧,利润空间都被压掉了。没细想过吧?其实一辆出口车,赚个几千块都挺困难,我猜估算,利润可能只有国内一半不到。
而且,咱们国内市场的门槛可不是吹的。刚才我还翻了下自己存的几张销售单子——同价位的车里,国产车表现其实挺不错的。广汽传祺的SUV在市区跑,油耗、价格实用度,和合资比,就是差点意思的差异。传祺GS8价格大概在22万左右,油耗又没明显拉开,空间实用,适合家庭用户。比别人多了点在地气——我还记得客户的小孩抱怨车太长,他说开出去像开大货一样。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这块,笔者一直觉得——你像家里做饭,菜的调料和食材用得讲究。燃油车、混动、新能源,要配置不同的调料。供应链慢慢变得像后厨配料一样琢磨——你得提前准备,不能临时又补充料。埃安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去年还闹点缺货风声,现在合作更紧密了。你会不会觉得,供应链就像和家人说的——你不等别人准备好,就别怪人家不帮你?
说着说着,我突然想到,研发就像做糕点。每一步都得精准,不能差一秒。高速发展车型,不是靠撞一下就解决的。很多新车型,科技感还得跟得上——广汽丰田的纯电SUV,月销破万辆,你说可能吗?其实也不难,假设平均售价18万,单车利润大概1万多,年销量不过20万辆,总利润也能挂个还算可以的标签吧。
刚才我还在相册里看了一张照片,是我朋友拍的,他说:这新车像不像未来的科幻片里出来的?我一开始还担心电池会不会炸。你知道,实际上汽车制造的炸弹其实不像想象中那样。整车结构设计得越安全,风险越低。而且,经过多轮碰撞实验,真正出事故的概率几乎是极低的。
说了这么多,突然发现,海外市场这块,尤其在东南亚,其实比我想象中还要积极。去年我去过几次泰国、马来西亚,那边的市场很绿油油——新能源车刚起步,但门槛不高,政府补贴和地推都在努力。其中,广州的合作伙伴帮我了解到,马来西亚现在官方补贴力度逐渐变大,很多中小企业也在尝试买车送电池。虽然我没把这个细节算到利润里,但我估算,决策周期大概在3-6个月。
至于菲律宾,去年我还跟几个本地经销商谈,他们说:我们现在最想的,是多点进口车,先摸清市场,再考虑国产牌。这算是方案的渐进式策略吧。没细想过的,你觉得,未来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会偏向国产品牌,还是更倾向快进口抢占先机?我猜,可能还是看车厢里的细节。
现在很多新车型都在试图打破价格-质量这条老规矩。这次广汽推出的国民好车埃安UT,定位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是一款心里有底的车,但我在想,能不能同时做到高端?这个问题,也许只有时间能揭晓。或者,这批国民车最多干到买得起,开得好,然后市场也会慢慢筛选。
行业在变,人也是。你是不是也觉得,汽车行业就像淘金一样,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体现实力?我倒觉得,这次广汽的海外布局,或许只是个开始。真的会出现几家能活下去的自主品牌吗?你怎么看这个行业的大未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