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低空飞行营地开营,小鹏汇天将打造全球首家飞行汽车6S店

点击关注不迷路

中国首个低空飞行营地开营,小鹏汇天将打造全球首家飞行汽车6S店-有驾

中国低空经济迈出关键一步:飞行汽车真的要走进普通人生活了吗?

2025年10月,广州大学城迎来了一件看似“科幻”却真实落地的大事,全国首个综合性低空飞行营地正式开营。

这个营地由小鹏汇天旗下品牌“汇天 ARIDGE”打造,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低空出行领域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更宣布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计划:

全球首家飞行汽车“6S店”:

“SkyPort 飞香港”,将在2026年上半年建成。

听到“飞行汽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还是电影里的东西吗?”

但事实是,它已经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开始出现在真实场景中,甚至有了订单、航线、营地和用户培训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一切不是在国外,而是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

那么,飞行汽车到底是什么?

它离普通人还有多远?

这次广州的动作,又意味着什么?

先说说什么是“飞行汽车”。

严格来说,现在市面上所谓的“飞行汽车”,大多数其实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加上一个可以在地面行驶的“底盘”或“母舰”。

小鹏汇天推出的“陆地航母”就是典型代表:

它由一个能开上路的陆行体,类似一辆三轴六轮的越野车和一个可分离的飞行器组成。

飞行器能垂直起飞,搭载两人,在270度全景座舱里俯瞰城市;

陆行体则能停进普通车位,用C照就能开。

这种“分体式”设计,既解决了飞行器无法合法上路的问题,又兼顾了日常通勤和空中观光的双重需求。

听起来很酷,但关键问题在于:

它能不能用?

安不安全?

贵不贵?

有没有人愿意买?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小鹏汇天显然不是在“画饼”。

截至2025年10月,“陆地航母”已累计获得7000台订单。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600台来自中东,包括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地的大型集团。

今年9月,“陆地航母”还在阿联酋拿到了中国飞行汽车企业首张海外有人驾驶特许飞行证,10月12日在迪拜完成海外首飞。

这意味着,它不仅在国内推进,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初步认可。

而广州大学城这个低空飞行营地,正是为了让普通人也能“摸得着、看得见、飞得起”而建的。

营地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不仅有起降坪、停机区,还规划了118个应用场景,覆盖文旅、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即将开通的“珠江环岛低空文旅航线”:

乘客可以坐上“陆地航母”,从空中俯瞰海心沙、岭南印象园、长洲岛等广州地标,享受270度无遮挡的观景体验。

这听起来像是高端旅游项目,但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实际上是在测试一种全新的出行模式:

低空交通是否可以成为城市交通的补充?

是否能缓解地面拥堵?

是否能在特定场景下,比如景区、郊区、跨江通勤提供更高效的选择?

当然,要让飞行汽车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光有产品和航线还不够,还需要一整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这也是“6S店”概念的核心所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6S店”其实是对传统汽车4S店,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的升级版。

小鹏汇天提出的飞行汽车6S店,包括六大功能:展示、销售、交付、飞行体验、资质培训和售后服务。

换句话说,你不仅可以在这里买车,还能当场试飞、报名学飞行、考取执照、享受后续维护。

根据官方信息,用户只要符合普通汽车C照的体检标准,完成30小时的飞行训练,就能考取轻型运动类飞行执照。

这大大降低了飞行门槛。

过去开飞机是专业飞行员的事,现在普通人经过短期培训也能上手,前提是法规允许、空域开放、设备可靠。

而这些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近年来,中国对低空空域管理进行了多项改革试点,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已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

广州更是把低空经济列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先导产业,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1500亿元产业规模。

全市已聚集42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小鹏汇天作为其中的代表企业,不仅在广州大学城建营地,还在全国布局了超过200家飞行营地,形成包括“SkyPort飞行港”“SkyPilot飞培基地”“SkyCamp飞行营地”“SkyCity天空之城”“SkyStation天际驿站”在内的五类服务节点。

这种“1+X”生态渠道体系,目的就是让飞行汽车从“稀有玩具”变成“可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陆地航母”的预售价尚未公布,但参考同类eVTOL产品,初期价格很可能在百万元级别,远非普通家庭能轻松负担。

不过,就像电动汽车刚出现时一样,早期用户往往是尝鲜者或企业客户,随着量产规模扩大、供应链成熟,价格有望逐步下探。

其次是法规和空管问题。

虽然低空改革在推进,但要实现“城市空中出租车”级别的密集飞行,还需要更精细的空域划分、飞行调度系统和安全监管机制。

目前的文旅航线属于“点对点、低频次、固定航线”,属于可控范围。

未来如果要扩展到日常通勤,还需要大量技术验证和政策配套。

第三是公众接受度。

很多人对“天上飞的车”仍有安全顾虑。这需要时间、案例和透明的数据来建立信任。

小鹏汇天强调其飞行器采用碳纤维结构、六旋翼双涵道设计、具备一键返航和3D视觉辅助等功能,都是在提升安全冗余。

但真正的信任,还是要靠长期无事故的运营来积累。

值得肯定的是,小鹏汇天并没有急于“一步登天”,而是采取了“先体验、再通勤”的渐进策略。

先从景区观光切入,让公众接触、了解、信任低空飞行;

再逐步拓展到城际交通、物流配送、应急响应等场景。

这种“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路径,更符合技术和市场的客观规律。

此外,飞行汽车的发展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

比如,中创新航已与广汽高域签署协议,为eVTOL提供高能量密度电池;

海鸥集团在太湖新城建设年产3000台飞行器的基地;

国内也完成了首次飞行汽车无线通信测试。

这些看似“幕后”的进展,其实决定了整个行业能否走得稳、走得远。

回到开头的问题:飞行汽车真的要走进普通人生活了吗?

答案是:已经开始,但还早。

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进入了“场景验证+生态构建”的新阶段。

广州大学城的低空飞行营地,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它让飞行汽车从图纸、工厂、测试场,走到了公众面前,变成了可体验、可参与、可消费的服务。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短期内还买不起飞行汽车,但很可能在明年就能在广州坐上“珠江环岛低空观光航班”,花几百元体验一次20米高空的珠江全景。

这不仅是旅游新玩法,更是未来交通方式的一次预演。

低空经济不是一夜爆发的风口,而是一场需要耐心、技术和制度协同的长期工程。中国在这条赛道上起步不算最早,但动作很快,布局很实。

从广州这个营地开始,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

一个天空不再只是飞机专属,而是普通人也能偶尔“飞一下”的时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合规、可持续。

只要不冒进、不炒作,脚踏实地解决每一个技术细节和用户痛点,飞行汽车就有可能像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一样,从“新奇”变成“平常”。

而那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近。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