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重要的消息,我国乘用车制动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受关注的就是对“单踏板模式”的限制。这意味着,像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将不能再默认设置“单踏板刹停”功能了,驾驶员需要通过物理制动踏板完成终驻车。
为什么会对“单踏板模式”动刀?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能回收系统已经成为主流配置。而“单踏板模式”则让驾驶员习惯了“一脚控全场”,与传统驾驶方式形成冲突。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涉及“单踏板模式”的误操作事故占比高达新能源汽车事故总数的18%。长期依赖“单踏板模式”操作,可能导致紧急情况下对制动踏板的反应延迟,增加安全隐患。
新规还有哪些硬要求?
除了对“单踏板模式”的限制,新国标还包含多项安全升级:
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保持车辆稳定性和控制性。
动能回收亮灯规则:当能量回收减速度 > 1.3 m/s² 时,须自动点亮制动灯,提醒后方车辆。
光学提示要求:若用户手动启用“单踏板模式”,系统需提供持续可见的光学提示,即使白天也要清晰可见。
车企的“缓冲期”与应对策略
新规设置了差异化过渡期,为车企预留了技术调整空间。事实上,部分企业已提前行动:
特斯拉:通过OTA升级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允许自选能量回收强度,新增“长时间踩电门提醒”功能。
蔚来:推出CRBS线性制动系统,实现踏板深度与制动力解耦。
小鹏:开发“舒适制动”技术,优化动能回收曲线,降低驾驶突兀感。
驾驶员需要重新学刹车吗?
新规实施后,用户需逐步适应默认模式下的双踏板操作。但并非完全禁止单踏板模式,用户仍可通过车载系统手动激活强动能回收。这种“安全保底+灵活选择”的设计,既保障核心安全,又满足个性化需求。
产业链迎来技术洗牌
新规正加速制动技术迭代。传统液压制动巨头博世、大陆集团加速向电子领域转型,而国内新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有望在EMB(电子机械制动)量产初期抢占市场份额。
安全没有终点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与之匹配的安全标准正加速落地。此次制动新国标的实施,既是对技术创新潜在风险的及时修正,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量的追赶”转向“质的引领”的关键一步。
总结
新规的实施,旨在培养更安全的驾驶习惯,避免驾驶员过度依赖“单踏板模式”,从而降低紧急情况下误操作的风险。相信随着新规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