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赚不赚,反正最近所有人都在说自己赚了,哪怕真没赚。你比如说小米汽车,听说最近一季度就盈利了,这消息一出,我倒是不惊讶。虽然我也是等数据等到快发疯,但这个节奏,觉得也算是慢慢有点成效了。你想嘛,这么多年,小米从手机到生态链,硬是凭借技术和资金插了个村进来,现在说赚钱了,突然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再看看赛力斯,去年财报显示扭亏为盈,虽然是靠一些补贴和政策支撑,但怎么也算是个信号。有人说这个行业亏得多了,要扭亏,靠的不是吹牛,是实打实赚到了钱。别的不说,业内有人估算,赛力斯今年的利润能达到几亿人民币,虽然和整车制造的利润比还差得远,但至少走上了盈利轨道。
理想也没闲着,去年财报说盈利了,财务数据还算不错。其实我一开始挺反感这些“盈利”消息的,毕竟谁知道数据水分多大。你也知道,理想有躺平车、增程、纯电各种产品线,加在一起成本其实挺高的,赚点钱挺难的。可是看他们交的财报,似乎是真的赚了点。而且,理想还发布了新车型,市场反响还可以,感觉形成了一定规模,也有资金打底。
零跑一样没落下,数据不用多说,基本上每个季度都说“利润增长”,代理商、供应链、资本市场都看得见他们在做实事。比起之前靠补贴和融资上热搜,现在开始自立自强。坦白说,我自己挺纳闷的:就算他们盈利模式跟传统车企不一样,但真能一直这样走稳,后面还会不会出现“赢得漂亮”的局面?反正我觉得,真正能稳住局面的企业,不是靠靠政策和补贴,而是靠技术和产品打动用户。
那蔚来呢?我倒要笑了。你看,他们总说“我们做高端”,其实单单去年亏了不少。数据显示,过去几年,蔚来累计亏损已经突破一千亿元。你说,这还怎么扯着嗓子说自己未来一定能扭亏?我觉得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清楚了。去年行业整体增长快得惊人,但那些还在亏的品牌,要么靠补贴,要么靠资本输血。真要靠自己盈利,早就有人站出来。
谁能笑到最后?其实挺玄的。盈利真的意味着竞争力吗?还是说,只是数字游戏。像理想、零跑这些,比起蔚来那些量产和全球布局,更像在走“稳扎稳打”的路线。即使现在看起来还不算太猛,但我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赚点利润,养活自己,能持续发展。反倒是那些一味冲刺,追求销量,拼数据追得焦头烂额的,可能扯一扯就散。
你说,这行业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大企业靠利润站住脚,小企业拼创新?还是说还有别的变数?我现在只觉得,盈利的笑面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的持久战。那帮还在亏的,也别以为他们都快完了,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一部分人撑不住就被淘汰了。问题是,存活下来的人,到底靠的是什么?只是熬下来,还是真赚钱?这都挺难说的。
反正我听数据说,要靠技术、靠供应链、靠品牌溶合的企业才可能真站稳。那些光靠补贴、靠融资的,只能撑到下一轮政策调整或者资本撤退。你看那么多“盈利品牌”,就算嘴上说自己赚了,背后还不是拼命压成本、抢市场。谁能咬得住牙,谁就能笑到最后?再看那些亏得血本无归的,也别太意外,行业从来不是所有人都能赢的。你说,这样的“盈利”,到底是真的,还是折的,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你站出来说自己赚钱,心里那点点虚,没那么容易被掩盖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