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说,安徽能超过广东,全靠统计口径变了 ——2025 年起,汽车产量从 “企业总部所在地” 改成 “生产地统计”,比亚迪合肥基地的产量不再算到广东头上。
这话没说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要我说,统计口径顶多是 “催化剂”,真正的 “底气” 藏在安徽过去十年的布局里。
2015 年那会,安徽汽车产量还排不进全国前三、可就在别人盯着传统燃油车的时候,安徽已经悄悄把宝押在了新能源上。
2020 年,蔚来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是安徽伸手接了过来,不仅给钱给地,还帮着打通供应链;
2021 年,比亚迪要扩产,安徽二话不说划了块地,合肥基地从签约到投产,速度快得让行业 怎么舌;
2023 年,江淮和华为联手,把智能驾驶装进新能源车,直接站上了产业风口。
再说,广东的汽车产业底子多厚?
广汽、比亚迪总部都在那,2024 年产量还比安徽多 300 多万辆。
要是安徽没点真本事,光靠统计口径调整,能把 300 万辆的差距半年就抹平?
显然不能。
这背后,是安徽早就想明白了:传统汽车赛道拼不过,就换条赛道跑,新能源就是那条 “新赛道”。
汽车产业,拼的从来不是单个企业有多强,而是产业链够不够硬。
安徽现在有 7 家整车企业,3000 多家零部件企业,光规上限上的就超 2000 家,这可不是简单凑数。
就拿合肥来说,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 5 家整车厂聚在那,周围跟着国轩高科(电池)、巨一科技(电机)、常青机械(车身),从电池正极材料到车机屏幕,从底盘螺丝到智能驾驶系统,你能想到的汽车部件,在合肥方圆 50 公里内都能找着供应商。
去年比亚迪合肥基地产了 95 万辆车,要是缺个零件还得从广东调,根本不可能有这速度。
不止合肥,芜湖靠着奇瑞,2024 年贡献了全省 46.2% 的产量,汽车出口占了近 80%,新能源汽车一年涨了 157.1%;
蚌埠专做车载屏幕和电池材料,现在全国一半的车用传感器都从这出;
就连滁州、马鞍山,也分别攥紧了动力电池和商用车的产业链。
这种 “全省一盘棋” 的布局,让安徽汽车产业像块吸铁石,来了就不想走 —— 比亚迪三期项目刚完工,年产能冲到 132 万辆;
大众安徽干脆把新能源研发中心放这,直接跳过燃油车,只搞纯电。
广东呢?
不是不强,只是很依赖珠三角,产业链集中在广州、深圳,粤东粤西几乎没沾上边。
安徽却把产业链撒到全省 16 个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 “拿手好戏”,2000 多家企业攥成拳头,力道自然不一样。
要说安徽汽车的 “掌舵人”,绕不开 4 位皖籍大佬,他们不仅懂产业,懂安徽的 “脾气”。
尹同跃(奇瑞)算是 “老安徽” 了,1997 年就在芜湖扎了根。
别人都在搞合资赚快钱的时候,他咬着牙搞自主研发,现在奇瑞的发动机、变速箱全是自己造的。
2024 年,奇瑞出口超百万辆,每 29 秒就有一辆驶向全球,硬是把 “芜湖造” 变成了国际名片。
他常说 “安徽的土能种出好庄稼,也能造出好车”,这话不是白说的,现在芜湖 46.2% 的汽车产量,全靠奇瑞带着一群配套企业撑起来。
李斌(蔚来)不用多说,2020 年蔚来快 “断粮” 的时候,是安徽伸手接了盘。
有人说这是 “风险投资”,可李斌用行动证明,他把蔚来的根扎在了合肥 —— 总部、研发中心、工厂全放这,还拉来电池、芯片等 200 多家配套企业,现在合肥蔚来厂区每天下线的车,一半以上出口欧洲。
他自己就是安徽人,懂家乡的营商环境,信安徽能成 “新能源高地”。
王传福(比亚迪),安徽无为籍,把比亚迪最大的新能源基地放在合肥,不是没道理。
2021 年签约时,合肥三天就拆好了地,半年就通了水电,这种效率让比亚迪下定决心:一期、二期、三期接连落地,现在合肥基地年产 132 万辆,占了比亚迪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
王传福说 “安徽人办事靠谱,干事有闯劲”,这话里的乡土情,藏着对家乡的信任。
还有李缜(国轩高科),合肥本土企业家,把一个小电池厂做成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
蔚来、江淮的电池,很多都来自国轩,他最清楚 “产业链不能断”,这些年在安徽布局了正极材料、隔膜等上游企业,让安徽的电池产业链自给率超过 80%。
这 4 位大佬,一个守着自主研发的 “根”,一个带着新势力 “破局”,一个拉来行业巨头 “扎根”,一个筑牢产业链 “底盘”,他们的战略眼光加上对安徽的熟门熟路,让安徽汽车产业少走了至少五年弯路。
上半年 149.95 万辆的产量,只是个开始。
安徽真正厉害的,是把 “量” 变成了 “质”。
新能源汽车占比 47.2%,近一半都是新能源车,这个比例广东现在还追不上;
汽车出口连续两年全国第一、2024 年每出口 4 辆国产车就有 1 辆是 “安徽造”,今年前五个月还在领跑;
智能驾驶领域,江淮和华为合作的车已经能实现城市领航辅助,奇瑞的 “雄狮系统” 也迭代到了 5.0 版本。
这哪是简单的 “产量超越”?
摆明是产业升级的 “换道超车”。
广东靠的是传统燃油车打下的基础,安徽却直接押注新能源、智能网联,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 国家要的是 “新质生产力”,安徽刚好踩在了点上。
最后总结
安徽能超过广东,成中国汽车第一大省,统计口径只是 “顺水推舟”,真正的答案藏在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布局里,藏在 2000 多家企业织成的全产业链里,藏在 4 位皖籍大佬带着家乡往前冲的闯劲里。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当 “安徽制造” 变成 “安徽创造”,当 “产业链优势” 变成 “话语权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 “安徽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