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根本不够用!”这句话最近看到太多。各个平台都刷屏,说国庆上高速,充电“排队叫号”,每车限充到80%。普通时候,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明明常常落灰,这会儿挤满人,像赶集。说实话,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有人凌晨还在排队等充电,真的忍不住有点共情。
因为我的朋友圈就有人亲历。广州回湖北,她一早6点多上路,心想肯定错开高峰,结果傍晚到了湖南官庄,远远一片蓝绿灯,实际变成大停车场。叫号牌已经翻到49号,现场一大片新能源车在那儿扎堆。她等了3小时才接上枪,快1小时才充到能出发。整个过程花了4小时,这一次补能,和等高铁票有得一拼。她其实没抱怨,更多是无奈,谁都不想这样,眼看着电越来越少,队伍一眼望不到尾,心里只有三个字,撑下去。
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经历到处都是。一个北京车主,京哈高速排了60多号。服务区都安排了专门工作人员,人一多,直接用“排队叫号”。每车最多给到80%,半小时就得退。有人还抱怨刚插上枪,就被广播催着走。可高峰真没别的办法。绕路能怎么样?到下一个站还要排,反而更浪费时间。有时候看到大家一边等一边刷手机的样子,像极了大学食堂打饭。
单纯说充电桩不够,其实太片面。
数据摆在那里,全国新能源车3140万辆,百分之八点九市场占比。假期高速每天流量6200多万辆,小车超5600万辆,这新能源车单日就有1250万辆,不到五台车里面有一台是新能源,同比多了三成。再看公共充电桩,全中国已经1281.8万台,听着不少,实际全国公共车桩比8.77:1。单一场景放到高速,本来平时很少人用,到了节假日直接崩溃。节日堵车其实不是新闻,几年下来越来越常态化,但这两年新能源车队一起来,补能卡脖子,所有数据都在冲高。国庆假期日均高速充电量比去年高八成,比五一还高三成多。说起来,服务区工作人员现场看着车队拉长,广播一个劲提醒“每人80%”,也没啥更好办法。
大家都想问,这矛盾到底能不能解?运营商其实也挺难。节假日这么些天,其余时间冷冷清清,资本不太愿意砸钱,平时成了摆设没人用,假期多加点桩又没法摊薄折旧。现实很经济学,谁都不想亏。像黄栗墅服务区临时多拉了12个120千瓦新桩,28台一晚全开,能顶一天是一天。宁波慈城那种超级充电桩,最高功率普通桩8倍,能快就快,顶一下高峰,平时还是闲着。应急储能车、充电机器人,这种“机动部队”,看着派头足,作用有限,但确实能帮个别场子顶一顶。
我和做电力的朋友也聊过这事。他说,其实充电难题,再往深看一点,结构性问题最棘手。中国新能源车迭代太快了,高速路充电场景分布又极不均衡,平时不想多投,过节顶不住,用户和运营商裂痕大。充电联盟预测,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卖到1330万辆,渗透率会过半,还在涨。到时桩还没车跑得快。即便2025年公共充电桩总数到461.7万,公共车桩比可能回落不到9.68:1。实际体验还是“都堵”,只是区域换了而已。
我特别认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那个韦福雷的意见。短期,移动充电舱、应急车部队,现场实用。长期,只有把充电和商业服务打包,比如服务区配套便利店、休息区、餐饮,把空间留给更多元的收入来源,运营商收点钱有动力。税收和财政杠杆能上,效率才能步步跟进。商业模式升级,是解题关键。比如分时电价、预约排队透明,多几种灵活选择,让车主要么等等再充,要么预定快速充,不同人适配。
其实全世界都在经历同样的烦恼,并不是中国独有。瑞典特斯拉去年冬天,超级充电站因为工会罢工,超过一百个新站点一直没通电,结果大冬天,车主们一大早排在野外等充电,零下二十度冻得直跺脚,现场画面太真实。归根到底,技术之外,制度、劳资、甚至能源管网,都可能卡住短板。这事丢到美国欧洲,谁也不敢说自己完美无解。
对比一下,国内去年春节高速充电量5727万千瓦时,春运新能源车单日685.46万辆,快涨六成。东莞、长沙服务区在上智能超充,最高600千瓦,效率提升一大截,运维靠AI“智慧大脑”来调度预测。这步棋,走对了。电桩像公交线路一样,有人流预测分布,这才贴合中国路网实际,哪怕再忙,分担压力。
关键是,压力只会持续。只靠头部几个省份“补桩”,车多了还是会堵,“潮汐”永远摆在那里,平日养“闲桩”运营伤元气,节日靠应急拉一拉,还是没彻底解题。未来分布要讲精细化,谁能做成“人-车-桩-电”联动,谁就能真正让新能源用户体验升级。谁不希望服务区“充电长龙”变“快充快走”,谁都不想再算着剩余里程赶路。
现场不是虚的,那晚服务区灯火通明,广播响个不停。充电区里有人带着家里老人,有人带小孩做作业,有人刷着社交看下一站,网友都吐槽“国庆自驾是一场大型社死现场”,但即使“排队叫号”成了热梗,谁都明白:这未必全怪新能源车,有些路还是要大家一起共度。油车司机也堵,加油站长龙照样有,谁也别光盯着新能源喷。车主态度挺耐心,路上遇到,有的吃点热包子,有的开天窗透气,有的干脆跟旁边排队车主聊两句,聊的都是怎么省电、去哪有桩,像极了走亲戚路上的互帮互助。
说到底,新能源路线不回头。基础设施怎么补,怎么跑得更快,怎么接上更聪明的“能量大脑”,中国新能源市场到今天已经不得不去答卷。只要愿意听一线声音,行业空间还大,“不怕折腾就怕躺平”。未来假期,高速充电谁都不想再排长队,每个人都想再向前一步,不再慌着找下一个服务区。
现实点说,谁想让服务区那片灯火是温暖而不是焦虑。排队叫号,是一次大测试、全行业大考。答好这题,用户放心充,生意自然旺。假期路上车主们都辛苦,希望井然有序更高效,也希望下一个长假,麻烦都少一分,欢笑都多一刻。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