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国内新能源车发展特别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车企为了保住自己的牌子,都在拼命想办法省钱。毕竟价格战打得厉害,牌子不行,消费者不认,市场就没了。成本下不来,价格没优势,也容易被淘汰。所以一旦车子出了通病,厂家就特别纠结。
前几天,新华网转发了一篇经济参考报的调查,题目叫车主反映一边隐瞒缺陷一边换零件,小鹏疑似瞒天过海消解召回政策。文章直接点名小鹏P7+转向出问题,厂家不公开召回,而是悄悄给车主换部件。这操作被批评为为了省事省成本,躲开大规模召回带来的麻烦和支出。
据新华网报道,有四位小鹏P7+车主因为转向助力失灵,专门跑到小鹏总部讨说法。接待他们的客户经理雷常在提到,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流程没写清楚多长时间必须召回,不能一出问题就马上被要求召回。可当车主问,这么明显的安全隐患,企业为啥不能主动召回时,对方就没回应了。
问题是,这真是个别现象吗?显然不是。我们去车质网查了一下,最近小鹏P7+的投诉页面,几乎全是转向问题,什么转向机故障、助力失灵,一大堆。而且数量不少。车质网的投诉需要上传行驶证、购车凭证,确认你是车主,所以数据挺靠谱,很多媒体都拿它当依据。
那小鹏为啥选择坏一个修一个,而不是直接召回?新华网也说了原因。一是很多城市的小鹏售后点根本没地方放车,事故车都堆满了。二是慢慢换零件,比一次性大规模召回省钱,还能控制缺陷车的数量,避免触发强制召回条件。更离谱的是,有些门店还搞按闹分配,谁闹得凶,就先给谁修。
小鹏P7+是去年十一月上市的中大型轿车,车长超五米,价格才十八点六八到二十点八八万,配置看着挺高,价格又指望它翻身。七月份卖了五千六百多辆,成绩还算不错。可销量背后,是一堆车主被转向系统问题折磨得受不了。
到现在为止,小鹏官方还没对这事儿做出正式说明,估计也在想办法怎么应对。但被央媒点名,事情就不太容易压下去了。这车卖得便宜,销量又大,要是真全面召回,换转向系统,成本压力巨大,售后网点也扛不住突然涌来的维修量。
而且转向系统不是小毛病,不能拖。一旦宣布召回,车主肯定蜂拥而至,谁先修谁后修都成问题。等太久的人要不要补偿?怎么安排?全是麻烦。可不召回,安全隐患就在那儿,车主不答应,舆论也不会放过。
最后:
这事让我觉得,企业做产品,最怕的就是在安全问题上动歪脑筋。省钱重要,但不能拿用户的命去省。小鹏现在处境难,大家能理解,但越是难的时候,越要守住底线。消费者愿意买单,是出于信任,一旦信任塌了,再想捡回来就难了。一个品牌真正的价值,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关键时刻敢不敢扛责任。希望这次的事能成为一个提醒,别让便宜成了隐患的遮羞布,别让创新跑得太快,忘了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