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公司须重视新出行需求:“单车巴士”能否常态化
你见过公交车驮着自行车满街跑吗?上海崇明岛去年冬天搞了个大新闻——8辆自行车带着主人坐公交跨江骑行,1小时直达东滩湿地。这可比绕路坐轮渡省了6小时!但新鲜劲儿过了,今年春天这条专线却“凉了”。公交公司真该盯着这块肥肉不放?
一、三赢局面藏着啥猫腻
崇明岛这波操作可不是闹着玩的。浦东公交把普通大巴改装成“单车专列”,车内装上定制支架,每趟能拉8人8车。骑友们不用拆车轮、不用扛行李,上车唠嗑下车就骑。运营方算过账:包车一天1800块,平摊到每人头上比自驾便宜一半,还免了堵在长江隧道里冒火。
公交公司更偷着乐——这条线客流强度飙到450人次/百公里,是上海普通公交线的四倍!相当于包子铺突然变身网红奶茶店。崇明区体育局也乐开花:去年12月首趟车发出去,当天就有人在湿地拍到珍稀鸟类,朋友圈刷屏效果比投广告强多了。
可这么好的买卖为啥黄了?公交师傅私下吐槽:“每跑完一趟就得拆支架,比伺候祖宗还麻烦!”原来这车平时还得跑普通线路,不能专职当“单车保姆”。更头疼的是法规卡脖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客车不准外挂行李,车顶架高度不能超半米。要不是崇明特事特办,这项目压根批不下来。
二、国外作业能抄不能抄
欧洲人早就玩转这招了。德国铁路公司专门给自行车留车厢,法国长途大巴能外挂单车拖斗,连滑雪板都有专属座位。西班牙更绝,公交站直接配自行车租赁点,通勤族下车就能接着骑。这些国家算过明白账:每增加1%的骑行比例,城市拥堵能降3%,空气污染少5%。
上海团队不是没想过照搬。他们找来资深工程师,参照国外设计搞出折叠支架,测试时却傻眼了——国产公交车过道比欧洲窄20厘米,进口支架根本装不上!最后硬是重新画了18版图纸,把支架厚度从15厘米压到8厘米,活生生逼出个“中国特供版”。
三、破局关键在敢不敢试
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敢吃螃蟹的人。北京交通专家王园园说得实在:“当年共享单车刚出来,不也天天被骂占道?现在哪个城市离得开?”她建议学习深圳经验:去年大鹏新区试点“旅游公交”,允许旅行社包车改装,旺季跑线路淡季当班车,车辆利用率直接翻番。
票价也是个突破口。崇明线现在按次收费,要是改成会员制呢?比如每月199元任坐,肯定能圈住骑行发烧友。再和运动品牌搞联名,车身上印满广告,光赞助费就能覆盖三成成本。杭州就有成功案例——某奶茶品牌包下十条公交线,把车厢变成流动茶饮店,半年多赚了800万。
说到底,这事得公交公司自己上心。同济大学教授潘海啸打了个比方:“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相信手机会取代钱包,现在谁还带现金?”那些天天喊亏损的公交集团,是时候把车库里的闲置车辆拉出来遛遛了。下次再看见公交车顶架着自行车,可别惊讶——说不定就是你上班的新坐骑!
说句大实话:
要是你家门口开通这种“单车巴士”,你愿意扔了汽车钥匙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