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

高速路上,节假日堵得“人仰马翻”,纯电车主一大早就抱着充电枪在服务区排队等天明,这种场景多少让人“破防”了吧。

你看朋友圈刷得飞起,吐槽专属“国庆充电焦虑”,一边发照片,一边控诉:“天亮都没轮到我充电!”

这不是个例,几乎成了新能源车圈小型全民运动。

但都说新能源车是环保新风向,纯电出行省钱又省心,怎么假期一到反成“四驱版蹦迪”?

究竟,新能源在高速路上到底是被什么卡住了脖子?

有点意思,咱不妨跟着这条线,一探“电量焦虑”的深层逻辑。

说实话,这种焦虑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排队等充电是“一夜白头型”体验。

国庆一算全国自驾出行18.7亿人次,日均高速车流超级饱和,纯电阵营直接来个1400万辆。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想象一下一辆辆“电动爹”穿梭在服务区里,抢桩如同抢座,谁不羡慕油车加油那种十分钟走人潇洒?

但你以为,充电桩遍地都是,纯电车主可以一路畅通,现实让人大跌眼镜。

别提充电桩数量啦,关键时候像“过年回家抢火车票”,谁抢到谁上桌,抢不到的只能“饿着肚子等下一班”。

你以为有6个快充桩就够了,结果一晚上十二点半,最少排1小时,运气差干脆4小时起步,仿佛蹲守春晚小品还没等到赵本山。

更别说高峰时段,叫号如同饭馆抢桌,一个晚上过完,谁还记得自己叫什么号?

再看看热门城市,北京、杭州、广州这些大城进出高速服务区,现场就是电车车主的“集体熬夜大联欢”。

有车主甚至狠睡一觉,充电队伍还没见头。

冷不丁空调一关,窝在车里瑟瑟发抖,续航掉得跟B站热搜榜似的,又快又狠。

现在纯电车市区通勤确实爽,一公里一毛钱,随手就能补能,方便得让人天天说“绝了”。

不过假期上高速,空调和暖风开两下,人车都飘起来,续航直接腰斩,说是630公里实际最多400公里,“厂商P图水平得顶薪”。

最好笑的是,你说电动车“快充”——听着高大上,操作起来才明白,半个小时是起步线,等到高峰期别指望。

更喷的是,服务区充电队尾巴比油车加油长十倍,纯电车扎堆快充,时间拉锯,哪来的“快”?

有些网友直接开怼车企,说我买了什么670公里纯电,跑高速实际200多公里,续航标得比“奶茶微糖”还虚。

要是用了增程混动,排队速度堪比“慢动作重播”,电池小,充得慢又不得不等,每一步都是“精神考验”。

纯电压根等得更惨,还得眼馋增程慢悠悠地霸着充电桩,像看电视剧搬梯子,剧情拖了又拖。

听着是不是有点窒息?但再一想,中国充电桩数据全球一流,服务区覆盖率97%以上,全国一共1735万台充电设施,就是432万公共桩都能数一阵子了。

国内桩多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按理说不该这么卡壳。

问题就出在:节假日车流井喷,桩再多也追不上需求暴涨的脚步。

桩流分布更是跟着热门城市走,深圳周围密度爆棚,内陆西部就冷清许多。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谁要往西边一冲,马上感受“充电是心理战”,路线规划不到位就自认倒霉。

还有一件让人头疼:服务区想安上更强大的高功率快充桩吗?现实很扎心。

投资得大几万,假期或许忙得脚不沾地,平时闲鱼乱逛,谁愿意砸重金干这事?运营“回本周期”一看直呼头秃。

但“电网压力”才是真王炸,每逢假期电力需求瞬间飙升,部分服务区老旧设施就像“带不动的前男友”,直接萎了。

原本120kW快充能让你满血复活,但到了现场功率秒变60kW,快充变慢充,剩下的也只能干瞪眼。

技术标准也各玩各的,接口、协议形形色色,这边充得欢、那边不兼容,出门在外遇到机型“小众刁难”,也是无语到家。

就算新车走上800V平台、15分钟补能500公里,现实是还一堆老款摸鱼在400V原地踏步。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服务区看见400V“小白车”死死占着超充桩,资源浪费肉眼可见,气氛堪比“抢红包时点了要消失的按钮”。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不过今年不少地区确实动作很快,为了国庆,提前升级充电网点。

河南地区高速服务区增加了1400多根充电枪,全都配备超充桩,还引进华为全液冷超充,最高功率600kW,这效率简直“喝咖啡一分钟搞定”。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广州、重庆、乌鲁木齐都掏钱铺网,乌鲁木齐年底要建300座超充站,计划实现主城区每隔三公里就有一个补能点,“找桩像找厕所一样方便”。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网友分享经验,聪明人一般不扎堆服务区,提前下高速补能,找地方充电站,冷清又便宜,连吃喝休息都安排上,比服务区“热血行动”简直天壤之别。

甚至有人一路从广州跑到湖南,规划到位,全程充电顺畅,关键就是别跟风冲热门服务区,别嫌麻烦才不容易“翻车”。

归根到底,能躲开电量焦虑,还得车主自己心细如发,线路提前做规划,搞清楚哪里人多,哪里桩多。

有关部门要玩点新花样,在服务区明显位置上多设几个指路牌,提醒大家下高速补电去,缓解服务区压力。

叫号分流虽然有点用,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资源分散和信息互通。

未来还得整合“储能+光伏+充电”的综合能源站才行,资本得发力提高桩的数量和分布合理性,车企也不能光标续航,产品升级刻不容缓。

服务区需要动态智能调度,把充电桩实时信息对接到高德、百度这些导航APP上,提前帮车主找桩、排队号,甚至分流去非热门站点,最大程度防止“充电长龙”变成节日标配。

高速假期充电排长龙,电动车主熬夜等桩,服务区分布成难题-有驾

这锅到底谁背,谁都难说,分分钟变成“人人都考一次高速充电逻辑题”,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想要轻松自驾,说实话,这事儿嘛,是新能源车主、运营方、政府部门、车企,还有一众群众,集体参与的大型“追桩行动”。

先不说远景多聪明,多高大上,落地就当前——自驾出行还是得提前做功课,看清路线,避开热门,摸清桩分布,看天气别太冷别太热。

争抢归争抢,早点规划、随时调整才是真“老司机的自我修养”。

每逢假期,有些场面就想东风快递小哥送餐那样,不提前下单只能干等,和车叫号抢时间,晚到一步都可能错过补能窗口。

电车快充说是“快”,你只要在高峰服务区体验过一次,应该都懂那一口牙花子“崩了”的感受。

想象自己深夜还在车里钻着身体,盯着仪表盘,续航一点点掉,手机跳出“充电房号已排满”,那种焦虑谁懂谁知道。

除了规划,行业还继续加把劲,技术升级不能干看着口号,更自动化、更集约的补能网点升级只会越来越普及。

社会各方协作才是王道,指望某一方单独解决压力,“只有团结才是生产力”这一点,看高速充电就更明显。

总有人“充电焦虑”,也有更多人“充电聪明”,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就是多看一眼导航,多想一步规划。

新能源大潮势不可挡,充电桩数量、效率、智能分流、服务区管理、用户习惯,多管齐下,才能把这锅烧好。

电动小白鼠们,假期自驾不是单身闯鬼门关,而是“大型团队能力检测”,谁规划谁得分,谁扎堆谁掉队,没什么“套路”——只有提前部署、多方努力。

大家说说,你假期高速充电有啥爆笑经历?有啥“打怪升级”秘籍?留言区等你继续“开卷”!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