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

说实话,看到零跑Lafa5的消息,我心里挺复杂的。前几天和修理厂老赵聊起这车,他说:这激光雷达普及到十几万甚至七八万的价位,感觉电动车真的走进普通人生活了。零跑这款车从曝光图看,和高尔夫第六代还有几分像,尤其那个徽标没拍清楚,我还翻了翻相册,找了几张曾经街头见到的国产小钢炮,Lafa5的设计算是把圆润和战斗感平衡得挺好。车头的贯穿式LED灯和下面那个大尺寸熏黑格栅,挺能吸睛的。

不过我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做激光雷达,成本得高吧?或者啊,零跑自家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像电芯、电驱和这雷达都能自己搞定,成本能压下来才是硬道理。想想研发就像做一道复杂的家常菜,材料好,厨具合适,调料配得精准,才能端出色香味俱全的成品。零跑这自给自足的打法,就像自己菜园摘菜,省了不少采购环节的时间和钱。不过这话说大了,毕竟市场上很多供应链复杂的车企,还得靠代工和外购,谁有稳定供应链,谁就多了点主动权。

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有驾

Lafa5的尺寸我觉得挺合理,长4430mm,轴距2735mm,差不多是老高尔夫那水平,算是妥妥的城市通勤利器。旁边一位同行说:这种尺寸既照顾了日常停车,又不显得太局促,小型SUV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么灵活。不过零跑还专门把车尾设计成宽厚饱满,装了个夸张的扩散器和扰流板,想来是为了卖运动感,可我有点懵,这在日常驾驶里到底有多少实用价值呢?毕竟市区限速上来,动力再猛也没法好好撒野。

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有驾

动力上,Lafa5单电机后驱,160kW,360牛米,别说,这数据确实不赖。拿我朋友家那辆高尔夫GTI比比,也是162kW/350N·m,动力参数几乎持平。话说回来,电机扭矩输出更为线性和迅速,感觉实际街头的起步和加速反应,零跑可能更占优势。只是我还没见过这车实测数据,谁能告诉我,这样的配置,百公里油耗还算啥?噢不对,电耗,得怎么算才准确呢?粗略算下,假设电池容量是70kWh,续航600公里,百公里电耗大约在11.5kWh左右,挺有看头。只是实际续航肯定会受气温、路况影响,这得多长时间用一电池烧完,现实中恐怕差别挺大。

再谈辅助驾驶,激光雷达加持,号称支持高速领航、城市记忆通勤和辅助泊车,有点意思。之前零跑B01上这套系统,我跟几个用户聊过,大家反映差异挺大,有些城市路况复杂,系统偶尔卡壳或者误判。难道Lafa5会是那个大提升版本?我猜测(样本少),这套系统能达到哪种精度,关键看后期OTA升级的能力,一台车能不能持续进化才能说是不是玩家的真爱。

价格才是我最关心的。零跑副总裁曹力说公司优先考虑市占率不是赚大钱,这个策略我是认同的。市场从来不是谁哇哇喊多牛逼的技术领先,而是谁家性价比干脆利落。零跑这次敢玩激光雷达,敢把高通8295芯片和8650辅助芯片都下放到10万元级别,确实是有料。感觉这会是未来电动车最重要的一个风向。

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有驾

但这也让我多了点疑问,零跑手头的电池供应情况到底怎样?曾经电动车爆发期,那些依赖第三方电池的品牌时不时会因为供应跟不上,拖了车厂一屁股糟糕订单。我拿这个Lafa5未公布的售价,让自己做了个简单算术:是不是低价真的能保持下去,还是一套很好的诱饵装置?也许三五年后,维保成本才是坑。记得老赵说过:第一年没啥事,过了保质期电池换新,咱们车主的心里阴影面积很大。

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有驾

话又说回Lafa5的内饰,外部细节都这么到位,内饰竟然没多少公开资料。副总裁甚至强调了翻毛皮材质带来的性能感,这话听着怪怪的,翻毛皮能直接传递性能?我更愿意相信,内部设计和用料,是零跑用来提升品牌感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点之一,毕竟现在智能车比拼更多从触摸感和界面交互开始。不知道这块零跑会不会有点惊喜?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件小事,我朋友家的车去年换过次胎,胎压传感器连着智能系统做了几个校准,修理工跟他说:这车智能系统复杂点儿,维护确实麻烦,但好处是安全配置咋都跟得上。不知道Lafa5这种新车日后维护到底方便还是折腾,终究是两回事。

零跑Lafa5真能像曝光信息说的那样,成为10万元内智能电动车的标杆吗?激光雷达和高性能芯片能否真正降低入门级智能驾驶的门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到续航近600公里的电动车,这里面技术与成本的平衡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我还得继续关注。你怎么看?

最大续航605公里,零跑Lafa5实车曝光,配激光雷达锁定10万级价位,或引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