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各种大新闻一个接一个,看得人眼花缭乱。你说这2025年才刚过三分之二,车企们已经卷出了新高度。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来唠唠9月29日这天,汽车圈到底发生了啥大事儿。比亚迪“济南号”入列、保时捷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车机、理想i8交付虽有小波折但产线稳得住,还有华为放话L3级自动驾驶2027年要大规模落地——每一条都够劲爆。尤其是比亚迪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家船队凑齐了八艘,这是要干啥?出海抢市场啊!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些事儿,看看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先说说比亚迪这“济南号”。你敢信?一家车企自己搞船队,还一口气搞了八艘,全都是9200车位级别的巨无霸滚装船。这不是在运车,这是在运“中国制造”的底气。以前咱们出口汽车,得靠别人家的船,时间慢、成本高、还不灵活。现在呢?自己掌舵,航线自己定,运力自己控。欧洲、南美、东南亚,想往哪发就往哪发,这排面,是不是直接“上桌第一个动筷”?更别说,这些船专门运新能源车,安全性和运输效率都按高标准来。你说这算不算“支棱起来”?以前总觉得车企拼的是技术、是销量,现在一看,人家连物流链都自己建起来了,这格局,早就不是简单的“卖车”了,这是在打造全球出行生态。难怪现在比亚迪的车能出现在112个国家、400多个城市,这背后没点硬实力,真做不到。
再看保时捷这边,动作也挺有意思。他们搞了个“中国专属”车机系统,2026年就要上车。你品,你细品。保时捷可是德系豪华的代表,一向高冷范儿十足,现在居然低头为中国用户“定制”系统,这说明啥?中国市场不光大,还“难搞”。咱们的用户要微信互联、要高德地图、要小憩模式、要语音助手秒回,老外那套“极简主义”在这儿根本不灵。所以保时捷这次干脆让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就是要“更懂中国”。这波操作,你说是“真香”还是“打脸”?以前是“你爱买不买”,现在是“你说啥我改啥”,豪华品牌也不得不低头,这变化,是不是挺上头的?
理想这边呢,i8订单太火爆,结果赶上台风“桦加沙”,72位小订用户得延期到10月4号提车。张骁亲自出来道歉,态度没得说。但重点是啥?i8和i6有独立产线!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不会因为i6卖得好就耽误i8的生产,也不会因为供应链一时波动就全线停产。理想现在这产能管理,算是玩明白了。你想啊,现在新势力最怕啥?就是交付慢,用户等得心焦,口碑立马崩。理想这波稳住节奏,等于给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有小插曲,但整体节奏没乱,这控制力,顶呱呱。
最让人兴奋的还得是华为靳玉志那句话:L3级自动驾驶,2027年要规模放量!注意啊,是“规模放量”,不是试点、不是小范围测试,是大规模上车。现在乾崑智驾辅助驾驶总里程都50亿公里了,避免碰撞271万次,这数据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用出来的。月人均辅助驾驶727公里,城区使用占比超50%,说明用户真敢用、也愿意用。这背后是算法、是算力、是数据闭环的全面成熟。2027年一到,估计一大波支持L3的车就得“上架”,到时候“自动泊车”可能都不算啥了,“放手让车自己开”才是常态。你说这技术,是不是要“出片利器”变“出行革命”了?
横向比一比,比亚迪这自建船队的模式,目前还真没几个对手能跟。特斯拉虽然也想出海,但物流还是依赖第三方,灵活性差了一截。保时捷的本土化车机,反应算是快的,但像BBA里的奔驰、宝马,还在用“全球统一系统”硬扛,用户体验上多少有点“劝退”。理想这种独立产线的策略,小鹏也在学,但小鹏的交付稳定性时不时来点“惊喜”,还是差点火候。华为的智驾,更是直接把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算法全包圆了,像Momenta、小鹏XNGP这些,短期内想追,难度不小。
所以你看,现在的车企拼的早就不是单一维度了。比亚迪拼的是全球化布局和供应链掌控力,保时捷拼的是本土化服务,理想拼的是产能和用户运营,华为拼的是技术深度和生态整合。谁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支棱起来”,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活到最后。
这样的比亚迪,你觉不觉得有点“天塌了”那味儿——对手的天?这样的保时捷,是不是让你觉得“真香”?理想这波操作,有没有让你对新势力的交付焦虑少了一点?还有华为说的L3,2027年你准备好放手让车自己开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