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新能源车企还在为毛利率转正苦苦挣扎时,小鹏汽车用一份"五连跳"的财报给出了答案。203.8亿元的季度营收背后,那个曾经单季亏损18亿元的造车新势力,如今净亏损已压缩至3.8亿元。这组数据就像照进寒冬的一束光,让人不禁要问:小鹏的盈利拐点真的来了吗?
拆解这份成绩单,毛利率突破20%的含金量最高。相比去年同期15.3%的水平,4.8个百分点的提升背后是规模效应的集中释放。11.6万辆的交付量同比暴涨149%,意味着每辆车的分摊成本被摊得更薄。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8%降至19%,销售费用率则压缩了5个百分点,这种"双降"直接为利润腾挪出空间。
细看3.8亿亏损的构成,汇兑损益就占去1.2亿元。剔除这个非经营因素,实际经营亏损已逼近盈亏平衡线。这与何小鹏年初"技术降本全面兑现"的预言高度吻合——动力系统革新让单车成本下降12%,供应链优化又砍掉8%支出。现在每卖一辆车,小鹏能比去年多赚4000元,这种造血能力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尤为珍贵。
海外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极。677家门店覆盖224个城市的布局,为小鹏带来超预期的订单转化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北美市场的试水,搭载720亿参数自动驾驶大模型的P7+车型,在挪威创下单车均价超40万元的纪录。按照300家海外门店的扩张计划,四季度海外营收占比有望突破15%,这对毛利率的拉动将立竿见影。
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同样超出预期。物理AI大模型与图灵芯片的组合,让小鹏在深圳试运营的无人出租车实现97%的订单完单率。当友商还在为L3级自动驾驶量产发愁时,小鹏已经通过数据闭环建立起技术代差。这块业务虽然当前营收占比不足3%,但2亿Clips的训练数据积累,正在构筑更深的护城河。
站在203.8亿营收的门槛上,小鹏距离盈利其实只差"临门三脚":首先是四季度X9车型的放量,这款定价35万元起的旗舰SUV预售已破2万辆;其次是欧洲认证的提速,比利时工厂的投产将规避25%关税;最后是超充网络的协同效应,1557座充电站正在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按照当前改善速度,经营现金流转正或许就在下个财报季。
当行业还在讨论"活下去"时,小鹏已经用五连增的毛利率证明:智能电动车从不缺市场,缺的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财务健康的执行力。3.8亿的亏损数字看似刺眼,但对比18亿的历史峰值,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胜利?毕竟在造车这场马拉松里,控制失血速度比短期冲刺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