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6年项目背后:中国团队干活,供应链全靠咱
最近听业内朋友聊起韩国现代一个新能源项目,挺有意思。说是这项目折腾了6年,前期定价太高卖不动,后来换了负责人重新搞,现在模式很明确——韩国那边派CTO做决策,具体干活全是中国团队,供应链就用中国的新能源体系,重点做右舵车和符合欧洲标准的版本。
这事儿往深了想,其实就是跨国车企在全球化分工里的典型操作。汽车这行天生适合全球化,韩国现代把研发决策放自己这儿,生产制造全丢给中国,为啥?还不是因为咱们的新能源供应链够强。
就说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全球市占率摆那儿呢,成本比国外低一大截。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国内供应商也都能做,而且响应速度快,改个参数两天就能打样。现代要是自己建供应链,光找供应商、谈合作就得耗半年,放到中国直接对接现成的,效率高还省钱。
右舵车和欧标版本是关键。右舵主要是东南亚、澳大利亚这些市场,欧标则是要进欧洲。中国现在出口的新能源车,很多都是按不同地区标准调整的。中国工厂灵活,产线稍改就能满足右舵装配,零部件也能按欧标切换,不像有些国家工厂,改条产线跟重建似的。
有人可能纳闷,韩国企业咋放心把活儿全给中国?其实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事儿,是算明白账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摆在这儿,同样的车型,在中国生产比在韩国或者其他地方,单台成本能降两成甚至更多。现代要是坚持自己在海外生产,要么贵得卖不动,要么利润薄得可怜,犯不着。
这两年中国汽车出口涨得猛,不光是整车卖出去,这种“研发在外、生产在内”的模式也越来越常见。像东南亚的一些车企,也开始学现代,让中国团队负责本地化生产,他们把控设计和标准。说白了,中国现在不只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转化中心”。
不过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咱们就只赚个加工费?其实不然。中国团队在做具体项目时,也在积累经验。比如调整右舵车的底盘结构,适配欧标的电池管理系统,这些技术反过来能提升国内供应商的能力。时间长了,咱们的研发能力也会跟着涨,说不定哪天就能主导全球项目了。
再说了,跨国分工本来就是互相成就。韩国现代有品牌和市场渠道,咱们有供应链和生产经验,各取所需才能把蛋糕做大。要是非得啥都自己干,反而容易把路走窄。
现在就看这个项目最后能不能成。要是按中国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定价合理了,右舵和欧标市场反馈好,说不定能给其他跨国车企打个样——想做新能源全球化,先来中国搭供应链这条船。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文中信息参考现代汽车全球战略布局相关行业报道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市场分析,资料来源包括乘联会公开数据、第一电动网产业研究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