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华汽车集体缺席:成都车展16号馆见证车市大变局

点击关注不迷路

超豪华汽车集体缺席:成都车展16号馆见证车市大变局-有驾

8月29日,2025成都车展在西博城拉开帷幕。

走进16号馆,老观众们第一反应可能是:我走错地方了吧?

就在去年,这里还停放着劳斯莱斯幻影、宾利添越、保时捷911这些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的豪车,空气中弥漫着皮革和木质饰板的高级气息。

如今,这些熟悉的身影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米SU7、YU7等车型,红旗的金葵花系列也占据了显眼位置。

这不是成都车展第一次举办,却是16号馆第一次变天。

曾经的豪车专馆,如今成了自主品牌的新舞台。

一位老车迷在朋友圈感叹:

看足球少了梅西、C罗,看篮球少了詹姆斯、杜兰特,看车展少了库里南,这感觉真不习惯。

豪车断层背后:数据不会说谎

豪华品牌集体缺席,不是成都车展不香了,而是整个豪华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豪华车零售数量仅为17万辆,同比下滑20%,环比更是大跌29%;

零售份额仅9.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台新车,豪华车只占不到10台,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下降。

更直观的是具体品牌的销量表现:

保时捷上半年在华销量仅为2.1万辆,同比暴跌28%,这已经是它在中国市场连续第四年销量下滑;

玛莎拉蒂的日子更不好过,2024年国内销量仅1209辆,同比下跌58%;

就连传统三强BBA(奔驰、宝马、奥迪),今年7月的销量也分别下滑了37.2%、21.7%和26.6%。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指出,超豪华品牌进口量自2023年起就开始持续走低,这种下滑趋势在2024-2025年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加剧。

为什么豪车品牌选择跑路?

豪车品牌集体缺席成都车展,背后有着非常现实的考量。

首先是参展成本太高。

一位汽车厂商内部人士透露:

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大A级车展,平均下来一场至少要花上千万元。

对于豪华品牌来说,单个标准展位费用约50-80万元,加上展台搭建、车辆运输等综合成本,参展费用普遍超过500万-800万元。

而今年市场环境不好,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严重失衡。

其次是实际效果不佳。

有经销商坦言:

展厅门可罗雀,百万级车型单周成交不到40台,比前一周掉八成。

豪华品牌在车展现场成交率不足5%,远低于合资品牌的15%平均水平。

花大价钱参展,却带不来相应的销量,这种买卖谁还愿意做?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战略重心转移。

面对市场变化,部分品牌开始转向更精细化的渠道布局:

保时捷收缩4S店数量,加速在三四线高GDP城市开设直营店;

雷克萨斯将渠道重心转向高端商圈快闪店,以轻资产模式降低成本;

劳斯莱斯、宾利等超豪华品牌则转向高端品鉴会、私人定制活动等圈层营销。

当然,也不能忽视政策因素。

自2025年7月起,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的起征点从零售价格130万元降至90万元(不含增值税),这直接影响了含增值税价超101.7万元车型的销售,进一步压缩了超豪华车的市场空间。

自主品牌为何能接盘16号馆?

豪车跑路,留下的空间自然有人填补。

今年的16号馆,小米、红旗、广汽本田、宁德时代等品牌接过了接力棒。

比亚迪连续两年包下9号馆,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五大品牌全阵容依次排开;

长安汽车集团整合资源后携长安、长安马自达、长安启源、阿维塔、深蓝五大品牌强势登场;

奇瑞则在5号馆展示旗下奇瑞、星途、纵横、ICAR、捷途五大品牌。

这些自主品牌为何能接盘豪车留下的空间?

核心原因只有一个: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民生证券的数据显示,2024-2025年,自主车企在5-15万元A级车市场份额已达70.6%,进入存量竞争。

而未来增量关键在1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在这块曾经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控的领地,自主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特别是在25万元以上的豪华市场,理想、小米、华为系等自主品牌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正在解构传统豪华品牌的锚点。

2025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在25万+豪华市场的份额已达47.7%,而BBA的份额则持续下滑。

赛力斯的数据很有说服力:

2025年1-8月,赛 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5.99万辆,其中问界系列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上半年问界全系累计交付超14.7万辆,问界M9交付超6.2万辆、问界M8交付超3.5万辆,两款车型牢牢占据40-50万元价格带主导地位。

消费者的选择很现实:

同样价位下,自主品牌能提供更好的智能化体验、更丰富的配置、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交互设计。

当一辆30万的国产电动车能提供50万合资豪车才有的智能化体验时,消费者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清晰。

消费者变了,豪车定义也在变

成都车展16号馆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过去,豪车的定义很简单:

车标够大、价格够高、进口身份。

现在,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际体验:

智能座舱是否流畅、辅助驾驶是否可靠、续航里程是否真实、售后服务是否到位。

一位在车展现场的消费者告诉我:

以前买车主要看车标,现在更关心这车能不能真正解决我的痛点。

比如问界M9的零重力座椅,长途开车真的舒服;

小米SU7的智能语音,比手机还好用。

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比一个车标更有说服力。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市场格局的变化。

过去,消费者购买豪华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面子;

现在,更多人是为了里子——真正提升出行体验的功能和性能。

车展变了,市场也在变

成都车展的变迁,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

过去,四大A级车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中,北京和上海车展更注重战略定调、重磅产品扎堆;

广州车展则是年终总结和展望;

而成都车展则更倾向于西南市场消费风向标的作用。

但今年的成都车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方车展。

当16号馆从豪车专馆变成自主品牌展示区,这个变化本身就说明:

中国汽车市场的重心正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人对豪车的喜爱并没有减少。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成都共售出12.5万辆豪华车,在国内豪华车市场微跌的大环境下,保持了增长。

2024年,成都市场销售新车66.5万辆,同比增长8.8%,位居全国汽车城市销量之首。

豪华车销量下滑,怪不到成都身上。

或者说,豪华车市场遇冷,不影响成都人民对豪华车的喜爱。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豪车品牌怎么办?

面对市场变化,传统豪华品牌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只是转型之路并不容易。

首先,必须放下身段,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

过去,很多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采取拿来主义,把全球车型直接引入中国,很少考虑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

现在,这种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其次,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保时捷核心收益率从以往的15%左右大幅下跌至5.5%,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动化转型投入巨大但成效不明显。

传统豪华品牌必须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真正解决电动化、智能化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调整渠道策略。

从重资产的4S店模式转向更灵活的直营店、商圈快闪店等轻资产模式,降低成本的同时更贴近消费者。

消费者才是最大赢家

无论车展如何变化,市场如何洗牌,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当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发力,传统豪华品牌被迫提升产品力和服务水平,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大了,花同样的钱能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

过去,30万-50万元区间基本是合资品牌的天下;

现在,这个价格区间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国产车型,如极氪009、问界M9等,消费者可以用更合理的价格获得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市场从车标崇拜转向技术体验,用户得以用更低成本享受更智能的豪华出行。

这才是市场健康发展的表现。

成都车展16号馆的变化,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当库里南消失,小米SU7登上C位,这不仅是展馆布局的变化,更是市场格局的重构。

传统豪华品牌面临挑战,自主品牌加速崛起,消费者选择更加理性,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豪车品牌缺席成都车展,不怪成都,也不怪车展,而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正常调整。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云卷云舒,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大势所趋。

车展会结束,但市场变革不会停止。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变化:

传统与新兴品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品力和服务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将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与其关注谁跑路、谁上位,不如关注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毕竟,买车不是买标,而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当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回归需求本质,这才是中国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成都车展的16号馆变了,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没变,变化的只是我们对豪华的定义和理解。

或许,这才是市场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