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上海,雨刚停,路灯下的路面隐约还冒着蒸汽。一辆黑色 SUV 静静地停在路口,主驾驶座空着——没有人。车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线束和显示屏,128线的激光雷达在每秒扫描着周围的世界。每当红灯变绿,它自己轻轻打灯,准确无误地驶入下一个路段。16万公里后的机器,仿佛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沉默与喧嚣。这不是好莱坞的道具,也不是高校毕设的 PPT,全程只有测试工程师在后排监控。想象你是那位工程师,唯一要做的,是不要打扰这台“新司机”自主上岗。
大部分人对无人驾驶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那张谷歌车顶竖着蘑菇头的照片或某些新闻报道中不断翻车的段落。甚至有人逢问必答:“这玩意儿估计得五十年吧,保险公司都不敢保。”可奇瑞高管这一锤敲下,的确有点颠覆味道——命名为 L4 的无人驾驶主驾空车,已经在上海市政道路上悄无声息地跑了16万公里。如果不是现场亲眼看过,谁信这不是P图?
所谓L4级无人驾驶,不拿晦涩术语搞人——就是你上车不用动手、动脚,整个过程都交给车,甚至找车位都无需你操心。当然,这不是让你把孩子丢车上跑高速回老家,技术局限性依然存在。这一代 L4,限定特殊区域、限定天气,暂时还做不到“全国随便溜”。但比满嘴跑科幻卖彩票的“PPT自动驾驶”,实操已经前进了至少几个街区。
奇瑞这波,不全靠喊口号,真下了资本和技术的重注。最显眼的是堆料:128线激光雷达,8颗高像素摄像头,理论上能精确识别100米外行人和路障,甚至路边猫头鹰都能看个大概。能把探测距离拉到250米,堪称“夜视小怪兽”。而硬件背后的心机,是“三重冗余”安全设计。每个关键系统——比如转向、制动,都有 AB 和 C 三套备份,任何一套宕机都不会让车停不下来,比传统人肉刹车还要灵敏。一边测试一边自嘲,“系统万一宕机,测试员能活着下班”,黑色幽默和工程师的不安总是如影随形。
除了硬件堆得吓人,真正让人惊讶的是算法这部分。什么“端到端”,用大白话讲,就是把车的决策链打通了,不再靠人手工设定路权。机器能像人一样看到车流,主动算出“该打灯变道”还是“该踩急刹”,行驶偏差压缩到5厘米以内。遇上上海那种早高峰又暴雨的路况,靠着自进化深度识别,比纯视觉或者纯雷达多了30%的通过效率。想象下,以后下班遇暴雨堵车,人可以在后排刷剧,前排的“司机同志”连怨言都不带。
但再尖端的技术,永远离不开那句老实话——规模落地和商业化,是决定一切的最后一公里。奇瑞的计划也没藏着掖着:2025年先推20多款自动泊车、遥控泊车功能车型感受下气氛。靠着拉低成本、统一架构,让 L2、L4 两套技术“打包上车”。后年准备在沙特和泰国先开“无人代客泊车”功能,2027 年在国内试点小规模 L4 出租车。理论上,你可以掏出手机预约一辆“主驾无人”奇瑞 ROBOTAXI,坐进去说话就能直接去了公司。
如果感觉一切都很美好,那也是错觉。无人驾驶到了今天,用了百亿级的人民币和成吨的测试数据,距离“人人买得起、随时能用”还是有天堑。举个现实点的例子,谁能保证马路上没有“逆行老头”或“占道电瓶车”?算法说“识别成功率提升30%”,可人类社会里那剩下70%,往往才是推理小说里的高潮部分。现实的冷静是,技术进步和社会接受度永远在斗气。无人车能帮你踩急刹,但没法帮你解释“责任无归”时的法庭辩词。我见过测试工程师“凌晨脑壳疼”的表情,那种面对系统 bug 和人性无常的无力,比案发现场还要难以描述。
至于未来,一旦 L4 无人驾驶真的上了运营平台,又会引出新一堆伦理和人性议题——比如司机失业、用户安全感、保险公司赔偿逻辑、恶意误用无人车搞事。这事儿往远了说,像是推理故事里的“无解谜题”:如果哪天无人出租车真出事了,谁负责?如果算法太聪明,连乘客喝多了都能智能识别,是不是也管得太多?但凡你在案头翻过几年行业档案,就知道——每一次技术跃迁的背后,总有人在保证规矩,也有人在试探极限。
让奇瑞的高管定下“2027年能坐上L4无人车”的时间表,有点像法医给案件落案日期,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靠一堆实验,两堆风险,三堆有人敢赔钱买单的决心。只不过,这决心落在灰头土脸的工程师和后台系统身上,未必能一帆风顺。无人车这事,不是交警和黑客的猫鼠游戏,也不是程序员和雨天的随手一搏。多少技术迭代,归根结底还得和马路上的不靠谱人性掰腕子。
说到底,L4无人驾驶不是幻想,奇瑞那16万公里是真金白银踩出来的。未来我们或许真能喊着“送我去公司”,然后车自己开路,但问题也总归不会被一键解决。你会愿意当所有决策交给算法那一刻,成为“下一个无主案件的证人”吗?你会有几分信任,又会留几分警惕?这答案,比技术本身,更值得思考。
别急着说“无人车太远”,也别迷信说“成熟了就万事顺遂”。技术可以驾驶,但社会的“路况”,从来没那么简单。你,敢不敢坐上那第一辆没有司机的奇瑞?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