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言领先20年,丰田固态电池延期,中国2027年量产反杀!

2021年,丰田章男的一番话,犹在耳畔:“日本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中国二十年!”

掷地有声,尽显自信。

然而,短短数载光阴,这“领先”的论断,已然成了历史的笑柄。

曾扬言领先20年,丰田固态电池延期,中国2027年量产反杀!-有驾

中国车企,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姿态,在固态电池这场关乎未来的技术竞赛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反杀”。

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的联合宣言,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2025年,我们规划75GWh的产能;2027年,量产交付!”

对比之下,丰田原定的2027年量产计划,如今只能推迟至2030年,这其中的落差,堪比“云泥之别”。

曾扬言领先20年,丰田固态电池延期,中国2027年量产反杀!-有驾

那么,那颗承载着“2000公里续航”梦想的神奇电池,究竟花落谁家?

日本的实验室里,是否还在进行着“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推演?

而中国的工厂,是否已如“快马加鞭”般,将蓝图变为现实?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预示着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能否真正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

技术路径的抉择:务实与理想的赛跑

让我们剥开“固态电池”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它究竟为何如此引人瞩目?

简单来说,它承诺的是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着更长的续航)和更优越的安全性能(告别易燃易爆的液体电解液)。

曾扬言领先20年,丰田固态电池延期,中国2027年量产反杀!-有驾

早年间,日本企业在这领域,确实是“先行者”,丰田、日产、本田等巨头,纷纷投入巨资,仿佛握住了“未来的钥匙”。

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如PPT般光鲜。

日本企业偏爱的“硫化物电解质”技术,虽然理论性能近乎完美,但在实际大规模生产中,却遭遇了“稳定性难以驾驭”和“成本高企不下”的双重瓶颈。

就好比一位绝世高手,武功招式登峰造极,却无法在实战中发挥威力。

实验室里的“速度与激情”,在工厂车间却化成了“望洋兴叹”。

曾扬言领先20年,丰田固态电池延期,中国2027年量产反杀!-有驾

反观中国,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选择了另一条更为“接地气”的道路。

他们采用“氧化物与聚合物”的电解质组合。

这种方案,也许在某些理论参数上不及硫化物那般极致,但其“安全性”的提升,以及“易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