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长城汽车也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中。从其发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营收方面,长城汽车实现营收 923.35 亿元,同比仅仅微增了 0.99% ,这个增长幅度在行业中显得极为不起眼,如同在汹涌浪潮中的一丝涟漪,很容易就被掩盖。
而在利润方面,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10.21%,降至 63.37 亿元,扣非净利润的降幅更是高达 36.39%。这就好比一个人,看似在往前走,但步伐越来越沉重,口袋里的 “真金白银” 还在不断减少。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显著弱化,是长城汽车当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反映出其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水平却在不断下滑,经营效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进得慢了,也可能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毛利率暴跌与费用高企的双重挤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仅增长了 1.21%,为 42.39 亿元,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研发投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就如同给汽车不断升级发动机,才能在赛道上跑得更快更远。但现在长城汽车在研发投入上的缓慢增长,可能会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
产品结构失衡与市场差距显著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长城汽车的步伐明显有些滞后。2025 年上半年,其新能源销量为 16.04 万辆,同比增长 23.64%,看似有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放在行业大环境中一对比,就显得黯然失色。新能源销量占总销量的 28.2%,与行业平均的 44.3% 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期的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超过 200 万辆,渗透率更是超过 90%,如同新能源领域的一艘巨轮,乘风破浪,而长城汽车则像是一艘在风浪中努力追赶的小船。
品牌分化严重拖累整体转型
长城汽车旗下的多个品牌,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表现参差不齐,分化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体的转型进程。
欧拉主打女性细分市场,然而上半年销量仅 1.46 万辆,同比下滑 53.35%,市场策略遇冷。曾经的特色定位如今却成为了发展的阻碍,就像一艘在错误航道上行驶的船只,离目标越来越远。
魏牌销量为 3.24 万辆,虽然同比增长 60.34%,但规模较小,在新能源的大海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难以掀起大的波澜,难以支撑起长城汽车整体转型的重任。
渠道转型阵痛:高投入与低转化的效率之殇
从用户体验方面来看,黑猫投诉上的大量投诉信息,如订金不退、售后不作为、质量问题(如轮胎爆胎、发动机故障)等,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消费者的心,也严重影响了品牌的信任度。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毒瘤,侵蚀着品牌的根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给长城汽车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危机。
全球化布局失衡:过度依赖与新兴市场乏力
在全球化的征程中,长城汽车的布局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俄罗斯市场曾经是长城汽车海外销量的重要支柱,贡献了近 50% 的海外销量,就像一座坚实的靠山,为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撑起了一片天。但如今,这座靠山却出现了动摇。
新兴市场方面,进展缓慢成为了长城汽车面临的又一难题。巴西工厂 8 月才投产,初期产能仅 5 万辆,南美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撑。上半年海外总销量 19.87 万辆,同比下滑 0.58%,目标完成率仅 38%,这就像一场考试,成绩远远低于预期,让人忧心忡忡。新兴市场的开拓,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目前长城汽车在这方面的成果还不显著,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挑战 。
在汽车行业这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中,长城汽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头部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昔日的辉煌似乎正在逐渐褪去。
营收利润与头部企业差距拉大
比亚迪在 2025 年上半年可谓是风光无限,营收达到了 3712.81 亿元,同比增长 23.3%,净利润更是高达 155.11 亿元,同比增长 18.01% 。这样的成绩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矗立在长城汽车面前。比亚迪凭借着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销量持续攀升,利润也随之滚滚而来。
吉利汽车同样表现出色,营收达到 895.6 亿元,同比增长 15.2%,新能源渗透率更是超过了 50%。吉利在新能源领域不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车型,如吉利银河系列,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和高性价比,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技术投入与决策效率的双重落后
技术投入是汽车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这方面,长城汽车与头部企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亚迪上半年研发费用高达 160.8 亿元,占营收的 4.3% ,不断加大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出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 e 平台兆瓦闪充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为其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 73.28 亿元,占营收的 8.2%,持续在造车架构、三电技术、智能化和 AI 技术等方面进行深耕,打造了包括浩瀚 S、SPA Evo、CMA Evo 和 GEA Evo 新能源架构在内的四大 AI 架构,为其新能源车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短期压力:利润与规模平衡难题待解
半导体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 10%-15% ,在贸易战升级的大环境下,进口芯片价格波动加剧。长城汽车国产化率不足 50%,这意味着其在芯片采购上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一旦芯片价格上涨,整车成本必然随之攀升。成本的增加不仅压缩利润,还可能削弱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下滑,短期内长城汽车在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天平两端艰难平衡,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
智能化浪潮正席卷整个汽车行业,在辅助驾驶领域,长城汽车的 L2 +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不足 30%,与行业平均 50% 的渗透率相比,差距明显。在高阶智驾研发上,小鹏汽车凭借其先进的 XPILOT 系统,以及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而长城汽车却滞后于这些竞争对手。智能化技术的滞后,不仅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可能使长城汽车在未来智能出行的赛道上被远远甩在后面,错失发展的良机。
管理层应对:战略调整与执行力的终极考验
技术路线修正上,加速 Hi4 技术迭代,解决亏电性能问题迫在眉睫。亏电性能问题已成为制约 Hi4 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消费者对搭载该技术车型的信任和购买意愿。加大纯电车型投入,如欧拉下半年推出两款全球车型,是顺应市场趋势之举,但在竞争激烈的纯电市场中,如何突出产品特色,赢得消费者认可,对长城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手记:
破局三大矛盾,长城汽车转型能否迎来曙光?
长城汽车如今深陷困境,其本质是传统优势与新兴需求之间的错配,这一矛盾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燃油车领域,长城汽车曾凭借出色的发动机技术、扎实的底盘调校以及丰富的产品线,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在海外也有一定的份额,燃油车的利润贡献曾经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其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导致新能源车型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转型投入的需求与燃油车利润贡献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多品牌战略在初期或许有助于长城汽车开拓不同细分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分散的弊端逐渐显现。各个品牌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就像一盘散沙,难以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
全球化布局方面,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立了生产基地、销售网络等,形成了重资产布局 。但当俄罗斯市场出现萎缩时,这种布局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市场的不确定性让长城汽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想改变这一现状,长城汽车必须在未来 1 - 2 年内全力解决 Hi4 技术落地问题,优化技术性能,提升用户体验,让 Hi4 技术真正成为其在新能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新能源渗透率至 40% 以上,加大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优化供应链成本,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高国产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只有实现这些目标,长城汽车才有可能实现 “2025 年全球销量 400 万辆、新能源占比 80%” 的宏伟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长城汽车拥有垂直整合能力,旗下的蜂巢能源在电池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其新能源车型提供了可靠的电池供应;诺博系统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整车生产提供优质的零部件 。长城汽车在全球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使其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和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为其破局提供了基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