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

当一家车企的董事长连续两次在周六召开内部会议,强调“周末不要开会”,这场荒诞的黑色幽默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怎样的管理困境?奇瑞汽车近日因“896工作制”“加班时长末位淘汰”等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尹同跃的反思致歉和“会议精简30%”政策,能否真正撕掉这家老牌车企身上的“血汗工厂”标签?

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有驾
image

奇瑞“加班文化”事件全复盘

事件始于7月员工爆料:每周强制加班超20小时仅补贴10元餐补,部分部门禁止调休,更以加班时长实施末位淘汰。内部文件显示,奇瑞推行“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份工资”的绩效逻辑,管理层曾称这是“激发奋斗者”的正常法则。

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有驾
image

矛盾在尹同跃的两次公开反思中爆发。7月下旬,他承认“过去非常不人性化”,要求周六禁开会议;但随后一场周六内部会议又自我打脸,最终催生出“会议精简30%”的新规。这种既要“消灭疲劳战术”又要“345工作制”的撕裂,暴露出传统制造企业效率至上管理的深层悖论。

当加班成为KPI:恶性循环的制造业困局

将加班时长与绩效考核捆绑,直接导致“表演式加班”的荒诞场景。有应届生月薪4800元折算时薪仅16元,而“活干完也不许下班”的规定,让员工沦为工位上的“时间囚徒”。这种管理模式的恶果显而易见:据脉脉平台反馈,奇瑞已形成“强制加班、视员工为牛马”的固定印象,人才流失风险加剧。

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有驾
image

对比丰田“精益生产”强调流程优化而非人力压榨,奇瑞的“伪精益”暴露出认知偏差。德国工业4.0的实践早已证明,尊重工程师专业价值才能提升制造品质。当中国车企喊着“超越德日”时,是否该先补上管理理念这一课?

会议精简30%能治本吗?

新规要求公司级会议时长不超过2小时、强制熄屏控时,看似进步却难掩本质矛盾:管理层仍将“员工时间”视为可无限压缩的成本。尹同跃要求“领导学会开会”的潜台词,暴露了科层制企业“会议文化”的痼疾——用流程勤奋掩盖决策懒惰。

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有驾
image

更关键的冲突在于,“345工作制”与“人性化管理”本质相斥。比亚迪李云飞调侃“希望奇瑞接近我们”时,或许已看透:靠压榨人力追赶销量(奇瑞半年破百万辆),在新能源竞争中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国制造升级需要怎样的职场文化?

日本“工匠精神”和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启示在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自技能积累,而非工时堆积。建议奇瑞建立专利数量、故障率等成果导向指标,替代反智的“加班时长考核”。

末位淘汰按加班时长?奇瑞“疲劳战术”正在毁掉中国制造-有驾
image

尹同跃称“要把员工当家人”,但家人不会用末位淘汰威胁彼此。当“896”成为行业潜规则时,中国制造失去的不仅是员工幸福感,更是持续创新的土壤。从“人海战术”到“智造强国”,第一步或许是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坐下吃顿晚饭。

结语:销量破百万的奇瑞,正站在价值观抉择的十字路口。当“加班文化”成为习惯性解决方案,毁掉的不只是员工健康,更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跃迁的可能性。时间会证明:那些把“尊重人”写入基因的企业,终将赢得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