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新央企」意味着什么?
你说现在的汽车圈还有什么大新闻?有人说是智能汽车变魔术,有人说是新能源要起飞。其实,这些都比不过一个雄壮的注册消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这不,官方注册资本才写了200亿元,微博、公众号,甚至视频号,全线开张,阵势仿佛春节的鞭炮争先恐后。于是,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三家汽车央企横空出世。
央企成立这事儿其实挺有学问。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亲自监管的独立央企,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鼎足而三。领导说了:你们三家,肩负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该拼全球竞争力了。其实,新的长安之名,只是从旧有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切了一块好肉。旗下自然有重庆长安汽车股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长安汽车”;还有新命名的“辰致汽车科技集团”,负责零部件和产业链。倒也像极了故事里的“儿子改名,爹来掌舵”。
而说到根儿上,长安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神话。早在1957年,它就跟着21兵工厂技校那些手艺人,拿着美帝的吉普车拆拆装装,纯手工造出了“长江牌46型越野车”。还大方地把设计方案贡献给北汽,才让北京吉普212名扬四海。之后长安军转民,一批硬核掌舵者轮番登场,自由度大、放得开手脚,才让长安得以“用市场规律打市场的仗”。本来做商用车出道,但2006年「奔奔」一上市,立刻抢了人们的注意力,一转身正式杀进乘用车江湖。
聪明人终究不只盯着家门口,长安很早就去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搞研发中心。在央企光环下,要“吸洋气”的合作自然也来得容易。跟铃木、福特、马自达等外企合作,技术、流程、质量标准一样不落下,甚至研究项目开发流程,从42.5个月缩到18-24个月,速度堪比快餐连锁。你说如今国产车越来越像回事,不就是把别人家的好东西吃透了再“回炉再造”吗?
那么,央企升级之后,对长安有什么利好?第一,开拓海外市场更有底气。现在长安汽车在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地都有工厂,升级成正儿八经的央企后,再去找国有银行、保险公司报销点路费,中央资金、政策支持都好开口。当海外遇到问题,国资委的小马甲也不是白穿的,出门谈判多点底气。此外,长安重兵布阵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洲、欧亚、欧洲五大区域——这不是国际棋局,那什么才叫国际?
第二,新质生产力协同效应提升。你以为长安现在只会造四个轮子?想多了。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甚至“具身智能”,都是列入发展目标的。去年,长安就与亿航智能签了新公司搞飞行汽车。这回,新央企要多领域协同发展,把海陆空一起抓,目标是构建三维出行的“空天一体生态圈”,让出行也能自带科幻滤镜。
不难发现,长安此次升级,是中国推动央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要一步。说白了,就是要把牌照、资源和话语权高度集中,打出自己的全球品牌和核心技术。选择重庆为大本营,更是让西南腹地站上了中国汽车产业的C位。未来,中国长安剑指“世界一流”,但是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事实证明,改个名字不是目的,成为全球竞争者,才是“新央企”的终极考题。至于中国汽车要开多快远多高?还得买票,看长安如何答卷。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