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维权风波激化:七十名车主发起联讼

小米汽车维权风波激化:七十名车主发起联讼

小米汽车维权风波激化:七十名车主发起联讼-有驾

新车交付即陷信任危机!七十位车主实测数据揭宣传落差,厂商补偿方案引反弹,法律诉讼箭在弦上。

争议焦点:碳纤维部件的虚实之辩

多位小米SU7Ultra车主指出,购车时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标价4.2万元,实际功能与宣传存在显著差异。官方资料显示该部件“完全复刻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但车主使用鼓风机模拟测试时,发现开孔处气流纹丝不动。北京某改装店技术负责人观察实物后表示,该部件内部结构与传统铝制部件差异有限,风道设计对散热或导流作用微弱。

动力限制引发二次争议

维权风波因一次系统升级再度升级。五月初,车主发现车辆通过OTA更新后,最大马力从宣传的1548PS降至900PS。解锁全功率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挑战,这一设定被车主称为“付费体验半成品”。尽管厂商后续暂停更新,但消费者权益受损已成事实。上海某汽车维权律师分析,此类操作涉嫌单方面变更产品性能,可能违反买卖合同约定。

补偿方案遭遇集体抵制

面对用户诉求,小米汽车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更换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价值约2000元的积分补偿。该方案引发车主强烈不满,维权代表指出,重新排产需等待30至40周,而积分补偿仅为选装费用的4.7%。深圳消费者协会记录显示,五月以来已收到十余起相关投诉。

诉讼筹备进入实质阶段

截至五月下旬,七十余位车主组建法律维权群,计划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若法院认定宣传材料存在误导性陈述,单个车主最高可获12.6万元赔偿。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主与厂商交涉时,获得“退订可能危及企业经营”的私下反馈,该言论真实性尚待核实。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技术创新与营销合规的平衡尤为重要。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真相很少纯粹,也绝不简单”,这场维权拉锯战既考验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也将为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提供新判例。

河南某基层法院工作人员透露,已接到多起预备诉讼咨询,案件受理或将引发连锁反应。目前涉事企业保持沉默,市场监管部门尚未介入调查。这场由碳纤维部件引发的风波,最终走向仍存变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