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

7月29日。理想i8上市发布会。测试视频播放。冲击感。就像在水面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正面撞向理想i8。速度50公里每小时。四轮弹起。驾驶室与后货箱分开。车头几乎栽倒在i8前挡风玻璃上。画面里。i8的A柱、B柱、C柱、门梁——无一变形。9个气囊全开。电池包安全。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弹出。数据显示。第一次正面对撞,瞬时载荷100吨。第二次侧撞,载荷80吨。看上去。不可思议。网友炸锅。舆论漩涡瞬间拉满。

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有驾

有人信。有人疑。卡车居然被SUV撞得四轮离地?常识告诉我们。卡车应该更“硬”。可测试结果偏偏不是这样。网友扒出方向盘标识——乘龙。瞬间。物流圈、汽车圈集体沸腾。评论区一片“你来我往”。有质疑。有调侃。也有期待。

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有驾

乘龙卡车官方很快发声。说测试场景“自定义”。车辆状态未公开。强调自家用的是龙骨框架驾驶室。四层吸能结构。通过ECE认证。实际碰撞中驾驶室后移技术可保安全。话说得。很硬气。更有经销商质疑。卡车驾驶室倾斜可能是人为造成。卡扣没锁?测试“特意安排”?谁也说不清。

理想汽车则回应。测试由中国汽研全程主导。卡车市场随机采购。条件基于真实会车场景。检测流程符行业标准。无暗箱操作。没有指定。没有“剧本”。一切交给第三方。力图以公开透明化解信任危机。

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有驾

但问题来了。行业标准在哪里?谁说了算?现在。乘用车和商用车对撞。没有统一评价体系。测试速度。角度。质量分配。变量太多。结果难以对比。理想i8这场“超级实验”。究竟是安全标杆。还是营销演出?一时间。众说纷纭。

舆论升温。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汤靖发话。要不复测一把?产品线负责人张骁跟进。可以。直播都行。下战书。全网围观。网友刷屏:开直播。谁退缩,谁尴尬。

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有驾

乘龙官方则避谈复测。转而展示自家驾驶室摆锤测试视频。强调安全。呼吁理性。把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安全意识层面。聪明的做法。避免陷入舆论陷阱。也顺势回应了行业关切。

行业专家怎么看?有观点指出。这类测试,本质是企业营销。安全测试应回归科学。不能只看一两次撞击。要看全套数据。要权威机构评测。要实际事故统计。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推动建立跨品类评价体系。防止“田忌赛马”式宣传。让消费者看到真实安全水平。

理想下战书邀乘龙直播对撞,称撞击实验全权委托第三方-有驾

风波背后。法律问题浮现。东风柳汽声明。理想未经授权使用乘龙卡车。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律师分析。如果理想“特殊改装”车辆。制造效果。属于商业诋毁。乘龙可主张名誉权侵权赔偿。法律博弈。已悄然展开。

更深层的。是伦理与行业规范。企业将安全作为核心卖点。宣传和事实。如何平衡?中国汽研提醒。非强制测试。商业化应用要慎重。避免误导消费者。购车时。不能只看一场对撞。要多维度理性判断。

这场理想与乘龙的“安全对撞”。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技术升级期的信任考验。一次对撞。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安全评价标准的痛点。也揭示了行业透明化、科学化的紧迫需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安全标准必须先行。科学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最后。回到消费者。真正的安全。不是一场直播能证明的。不是一组数据就能代表的。它藏在每一次认真对待规则的驾驶里。藏在每一项严苛测试和真实事故统计中。理性看待。理性选择。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这场对撞风波。会过去。但关于安全、标准和公信力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