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其表,内里空虚。” 这句话,现在用在一些汽车制造商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买车,对咱们普通人家而言,可不是一件小事。
过去,要省吃俭用好几年,才能狠下心买一辆。
现在呢?
选择多了,让人挑花了眼。
可选择多了,就一定更好吗?
我看不见得。
就拿长安马自达新出的EZ-60来说,声势搞得挺大,又是全球亮相,又是各种高科技加持,听着挺让人动心。
事情是这样,前些天在上海车展上,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向全球公开。
厂家宣传的那些词儿,简直是天花乱坠,什么“魂动”设计理念,什么AI智能座舱,什么“人马一体”的驾驭体验,听得人心头痒痒,恨不得立马掏钱预定。
而且,预订方式也挺新颖,只需花10块钱作为订金,每日还能递增,增加的金额能直接抵扣购车款。
这招,够吸引眼球吧?
可冷静下来仔细琢磨,这真有那么实在吗?
先说说这个所谓的“魂动”设计理念。
说白了,就是车身外形更好看一些。
如今,哪家车企不把车的外观设计得抢眼?
但车身表面光鲜亮丽,就能掩盖内在的问题吗?
就像一个人,外表再怎么光鲜亮丽,要是腹内空空,也只是一个空壳子。
再说这个AI智能座舱。
一堆硕大的屏幕,一堆花里胡哨的配置,看着似乎挺唬人。
但这些东西真的实用吗?
在驾驶的时候,谁会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看电影?
再说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功能,你真正能用到的,又能有多少呢?
这就像送给你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应有尽有,但你可能只会用到里面的开瓶器。
还有那个“人马一体”的驾驭体验。
这词儿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操控性能稍微好一些。
但是,电动车的操控感,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电机驱动,起步加速确实很快,但缺少了传统发动机那种澎湃的激情。
这好比吃快餐,简单省事,但永远比不上精心烹饪的美食。
实际上,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汽车的安全性。
厂家宣传说,EZ-60全系配备九个安全气囊,高强度钢材占比达到了86.5%。
听起来安全系数很高,可真的经得住剧烈撞击吗?
不久前,有某品牌的电动车,同样号称是“安全堡垒”,结果呢?
发生碰撞后,车身瞬间解体,电瓶都飞了出去。
由此可见,安全性不是靠宣传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用料和过硬的技术。
不妨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此前,有位朋友购买了某品牌的电动汽车,同样是各种高科技配置,结果用了不到一年,电池就出现了明显的衰减,续航里程大幅缩水。
还有位朋友,购买了某品牌的智能汽车,结果车载系统经常发生故障,导航也经常不准,简直就是一个摆设。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在告诉我们,买车不能只注重表面功夫,更要关注车辆的内在品质。
眼下,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车企为了赢得顾客,真是绞尽脑汁。
可无论如何展开竞争,都不能忘记造车的根本。
汽车,最关键的功能是安全、可靠地将人从一个地点送到另一个地点。
如果只顾着追求外形、配置,而忽略了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那就是舍本逐末。
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不要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迷惑,要多渠道了解车辆的各项性能、安全指标和可靠程度。
多看看其他用户的评价,听听他们真实的用车感受。
对于汽车厂商而言,也应该认真反思。
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市场营销上,而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提高车辆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要真正把顾客放在心上,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随意收割的韭菜。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汽车制造商能够真正地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实用的汽车产品,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利润,制造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在未来,汽车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只有真正为顾客着想,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我们要牢记,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