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满!”我对着加油站员工喊了一声,腰杆都挺直了不少。看着计价器上那个7块1的数字,心里那块悬了几个月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旁边一辆网约车的大哥也咧着嘴,一边擦着后视镜一边跟我搭话:“师傅,这油价,可算喘口气了。”
这口气,来得确实不容易。就在不久前,每次加油手都得抖一下,眼看着油枪里的数字往上蹦,心也跟着揪紧。那时候,朋友圈里开电车的朋友们总会适时地晒出自己几块钱充满的账单,那种感觉,别提了。可这风向,怎么就突然变了?
世界那头其实早就起了风。我们常听到的那个欧佩克+,放出话来说,可能要多放点油出来了。这消息一出,市场立马就冷静了。再加上大洋彼岸的美国,自家油桶里的存货莫名其妙多了起来,两边一合计,那股紧张劲儿一下子就松懈了。国际油价应声而落,从先前的高点一路滑坡,直接为国内这边的降价腾出了空间。
当然,这股凉风吹到我们每个人的油箱里,中间还是经过了一番奇妙的旅程。国际油价跳水,国内并不是第二天就跟着降,它得在一个十个工作日的窗口里慢慢“消化”。这就像一个减震器,把外面的剧烈颠簸过滤成我们能感受到的温和起伏。所以,即便原油变化率一度达到了-3.72%,听着挺吓人,最后落到每升油上,也就是那一毛多钱的温柔。
همینطور,国内这片土地实在太大了,一滴油从炼油厂出来,跑到天南地北,身价也就不一样了。陕西的车主可能已经加上了接近7块钱的油,笑得合不拢嘴,可海南的朋友们可能还在为8块多的油价发愁。这中间差的,就是运费和各地不同的政策。算笔账就明白了,同样一个50升的油箱,在海南加满比在陕西要多花超过60块钱,这都够在陕西吃顿不错的面了。
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上班族,一次加油省下七八块钱,可能就是一杯奶茶的钱,或者孩子两天的早饭。这点钱不多,但那种“终于不用那么肉疼”的心理满足感,比什么都重要。我听那位网约车大哥说,他一个月算下来,能实打实地多挣近200块钱。这可不是奶茶了,是实实在在的利润。而对于那些开大货车的司机,影响就更大了。物流公司的王老板就跟我提过,油价降下来,他手下的车队一个月能省下上万的成本,他甚至在考虑给客户的运费也降一点。
你看,油价这根细细的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
不过,当我们还在为这一毛两毛的涨跌而牵动情绪时,马路上越来越多的“绿牌车”正在安静地从我们身边驶过。每一次充电桩旁的静候,都在从根本上削弱我们对加油站价牌的集体敏感度。或许,今天我们对油价的斤斤计较,只是一个时代过渡期里,一个特别的注脚罢了。
以后,当越来越多人不再关心油价牌上的数字时,我们又会为什么而焦虑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