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那一幕,让不少日本人心里发凉。
丰田的混动车展台,一圈人稀稀拉拉。比亚迪的纯电车展台,人挤到转不开身。日本媒体直接用一句话形容:中国10年走完日本50年走的路。这不是恭维,这是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冲击。
要知道,丰田这个名字在全球汽车行业里是天花板级的存在,省油、耐用、省心,几乎是家用车的教科书。但那次东京车展,有475家车企参展,比2019年的192家多出了一倍多,中国车第一次出现,就成了焦点。这种落差,日本人自己都没缓过来。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中国不走他们混动车的路线,反而在纯电领域直接全球领先。电池、电机、电控,甚至车规级芯片,中国都能自己造,不用仰人鼻息。这在日本媒体眼里,就是威胁。于是近几年,他们报道中国时,常在“震撼”和“威胁”之间摇摆。
其实,这种关注早就有迹可循。2015年,日本《朝日新闻》曾报道中国在建两艘航母,还特别提到正在推进电磁弹射技术,用的是磁浮原理。八年后,中国福建舰完成了五代机电磁弹射试飞,这一下,全世界都看见了。但日本人,是早就留心了。
这种“盯着看”的习惯,背后是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历史上的纠葛让他们对中国格外敏感,另一方面,中国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可能让他们失去一个原本握在手里的竞争领域。高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忘了,日本新干线曾是高铁领域的代名词,订单抢遍全球。可2009年,中国武广高铁试验时速达到394.3公里,第一次超越新干线的纪录。2017年,中国“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时速投入商业运营,全球最高。日本新干线最高才320公里运营速度,从此被甩开。
2017年之后,“高铁只有日本靠谱”的说法,变成了“高铁只有中国靠谱”。更要命的是,日本在海外的高铁项目频频受挫。印度的孟买—艾哈迈德巴德线,本来2023年通车,现在只完工了15%的土方,预计2030年前后才能运行。反倒是阿根廷、印尼、埃及这些项目,都选了中国。
区别在哪?中国的高铁项目,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运营管理,全包。价格低,交付快,运营稳定,这样的竞争条件,日本怎么比?
这种被超越的感受,日本不仅在汽车和高铁领域有,在别的地方也有。包括军备,他们的媒体会反复报道中国的最新测试和进展,有时甚至早于西方媒体。看似是炒作“中国威胁”,其实也是对中国速度的震惊。他们明白,和自己隔着一片海的这个邻国,已经在很多技术上走到了全球的前列。
不过话说回来,这两个国家关系特殊。日本在疫情期间捐赠物资时,总爱贴上一些中国古诗句:“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还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就是患难与共,一家人。这背后反映的是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更是一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日之间就有频繁的接触。正因为这样,日本能快速嗅到中国的变化,也敢于第一时间做出评价。只不过,这些年的评价,常常夹杂着对中国发展的惊叹和焦虑。
他们的关注,有点像中世纪昂撒蛮族看罗马,既害怕,又忍不住佩服。很多时候你看它在媒体上敲警钟,其实是给自己打预防针:我们旁边有一个速度很快的邻居,技术领域一个一个被追上,甚至被超越。
所以,当比亚迪的展台挤满人,日本新干线的海外项目一拖再拖,中国高铁在全球跑出350公里时速,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试飞,这些场景在日本,都是现实中的提醒。他们消息灵通,不只是因为关心,而是因为每一次新闻背后,都意味着中国在某个领域,已经冲到世界前面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