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这本是值得庆贺的成就,我却心生隐忧,如鲠在喉。
捷报频传,从新加坡到泰国,从巴西到意大利,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上势如破竹。香港市场占有率突破30%,巴西销量更是突破两万大关。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我看到的并非全然的欣喜,而是潜藏的危机。
试想,为了支撑这庞大的销量,有多少矿工在不见天日的矿井中挥汗如雨?又有多少废旧电池正等待着妥善处理?发展中国家,是否要承受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代价?我们沉浸在新能源的喜悦中,是否对这繁荣背后的代价视而不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亚迪的成功,是否建立在对环境的透支和对弱势群体的剥削之上?有人说,发展必然伴随着阵痛。我却认为,这并非阵痛,而是资本的贪婪,是打着环保旗号的掠夺。他们攫取高额利润,却将污染和代价转嫁给无力反抗的人们,这与饮鸩止渴何异?
技术进步的初衷是造福人类,而非加剧贫富差距。产业升级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非制造新的不公。我们不能让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新的剥削工具。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审视,而非盲目追捧。比亚迪的成功固然值得肯定,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绿色未来,还是另一场资源浩劫?是全球共享的繁荣,还是新的不平等?
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比亚迪的成功,不应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我们需要完善电池回收机制,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实现共同发展;严格监管矿产资源的开采,避免竭泽而渔。
前路漫漫,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我希望,未来我们谈起新能源汽车,想到的不仅是销量数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