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帮搞新能源的,最近真有点儿意思。
我跟你说,10万出头,买个插混SUV,纯电跑两百公里,油耗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这事儿要放在前几年,我肯定觉得你在跟我开玩笑。
我记得我刚入行那阵子,做个深度报道,为了搞清楚一个新技术的原理,我熬了三天三夜,对着一堆参数表,跟啃石头似的。
那时候,技术老跟你玩虚的,参数好看,实际一开,那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嘴沙子。
可现在呢?
这帮车厂,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
你看那东风风神L7,起售价不到9万,纯电205公里,这已经很能打了。
可它最狠的是什么?
零下20度,居然还能跑一千六百多公里!
这简直是反常识啊。
这就像你家楼下那个老张,平时看着蔫不拉几的,突然跟你说他跑了全程马拉松,而且还没喘气。
那技术,我都得竖起大拇指。
45.18%的热效率发动机,军工级电池装甲,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真材实料往里堆。
对了,我跟你说个我自己的糗事。
有一次我为了写一个“低温续航”的稿子,特地跑去北方某个冰窖待着,想体验那种“电量骤降”的感觉。
结果呢?
我那台测试车,开出去了没多远,电量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我当时就懵了,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一样在那儿冰天雪地里晃悠。
回来后我才明白,光看参数没用,得看人家是怎么把技术落地的。
风神L7的低温表现,就是把这个“落地”做扎实了。
再说说那个捷途山海L7 PLUS。
这车,简直是为咱们这种爱瞎折腾的人准备的。
我跟你说,空间大是肯定的,但它那个“双冰箱”设计,太接地气了。
前头一个冷暖箱,后头一个20L冰柜。
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吗?
夏天想喝口冰镇的,长途带点儿肉菜,搁里头,保鲜,妥妥的。
我上次出差,带了点家里的特产给客户,本来还担心路上放坏了,要是当时有这冰箱,我就能从容多了。
它那4810的车长,坐进去跟在家里客厅晃悠似的,高配还有CDC悬挂,颠簸感?
基本被吸收了。
说到比亚迪,那俩兄弟就不得不提了。
宋L DM-i,这车开起来,质感不一样。
它那个云辇-C系统,能把路上的小颠簸给抹平了。
你一开,感觉车子是吸在地面上的,不像有些车,一遇到路面不平,车身就跟着“跳舞”。
这就像你和你媳妇吵架,她噼里啪啦说一堆,你表面上听着,心里已经把所有话都过滤掉了,只抓住重点。
宋L就是那个能过滤掉“杂音”的系统。
至于宋Pro DM-i,那简直是给预算卡得死死的朋友们准备的“救命稻草”。
不到10万,你还想要什么自行车?
这次改款,后悬架直接换成了四连杆独立悬架。
这变化,太关键了。
以前那扭力梁,开起来就像是坐着个木板车,现在嘛,至少能让你感觉屁股下面是块舒服的垫子了。
亏电油耗3.2L/100km,这不比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妈还精明吗?
最后那个蓝电E5 PLUS,纯电230公里,够用。
它新增的四驱系统和自适应悬架,让它有了点“全境”的意思。
但说实话,我更看重它那个“静海沙”的车色,看着就沉稳,不像有些车,花里胡哨的,看着就心虚。
我跟你说,我刚入行那会儿,有一次为了赶一个插混车的稿子,我把所有车型的参数都背下来了,结果现场试驾的时候,人家厂家一个技术人员问我一个关于电池热管理的问题,我卡壳了。
那感觉,就像是肚子饿得咕咕叫,结果发现兜里没钱买包子。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汽车这东西,光看参数没用,得体验,得把那些冰冷的数字,转化成你开起来的感受。
这几款车,现在就是把技术一股脑儿地端给你看。
你得自己去感受,哪个“味儿”对你的胃口。
别光听我这么一说,跑店里去,亲自坐进去,踩两脚油门,感受一下那底盘的反馈。
这才是正经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