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公司注销,蔚来与江淮“离婚”新势力造车,路在何方?
最近,又一则汽车圈“大瓜”亮出来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光荣下岗,直接注销!这个名字看似高大上,实则就是蔚来和江淮七年“联姻”的产物。还记得七年前,这俩好兄弟杀气腾腾、抱团上阵造电动车,谁料一转眼,感情到头,工厂说散就散。想必吃瓜群众都纳闷蔚来终于脱掉“江淮马甲”,独立生产,到底是真本事,还是半路出家的自信?“新势力”玩独立造车,究竟是下山猛虎,还是初出茅庐的愣娃,下一出大戏怎么演,咱们先别急着下定论,听笔者一一道来。
说蔚来和江淮是“最佳损友”,一点不为过。当年蔚来啥都缺,就缺生产资质。直接自己干?不好意思,卡在门外。只能找老江淮帮忙,上演一场“你出厂子我供钱”的双赢大戏。有图有真相——2016年4月签协议、2021年扯证结婚,合资公司都起了个听着能上天的名儿江来先进制造技术。这还不算,蔚来创始人李斌当年豪言壮语,表示“新机制更稳固、供应链管理更便捷”,翻译过来就是有钱兄弟一起赚,亏了也能一块扛。当时业界一片叫好,连下象棋的大爷也跟着掺和,“新势力终于有靠山了!”谁想到,正版真人秀居然演成了离婚实录——2025年6月,合资公司一纸决议,解散归家,各奔前程。问题是,这段婚姻到底是功德圆满,还是各有遗憾?这正是新闻的“爆点”,也是瓜众抢沙发的理由。
咱慢慢捋一开始,蔚来不能自主生产,只能依靠江淮老哥的底牌,代工模式自然水到渠成。表面看着挺美好,实际上水很深。“代工”这事,听着像方便面,其实里面可有真材实料。得感谢江淮,关键时刻递了颗“通行证”给蔚来,把蔚来“送”上了牌桌。可“借壳生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年年要给江淮代工费,自己还得健步跑去当“质量监管员”,单听名字就够风光,其实是天天为别人的锅和流水线操碎了心。老百姓看得也明白,这不就是打工仔变业主的过程嘛?东北话说“啥活儿都自己干,锅是别人的,饭是自己的,咋整?”
这些年,新势力车企一个个都想摆脱“代工”命,谁愿意一辈子都帮别人刷标志?蔚来现在终于熬出头,收购了自家工厂,拿下自己的生产资质,车屁股上终于不用贴“江淮汽车”商标了,车主心里乐呵呵“再也不用抠标了!”但试问,这独立自主,真就是天花板吗?网友可不是吃素的,疑问立马冒出来“代工走了,蔚来能撑起全流程吗?离开了保姆,娃能不能自己过冬?”
合资公司解散,看着像风轻云淡,其实内里波涛汹涌。业内不少人觉得,蔚来选择独立乃大势所趋——毕竟“新势力”玩的是自我革新、科技迭代,绑死在老牌车企身上,难免被掣肘。可也有人唱反调离开江淮的蔚来,到底底气够不够?造车这玩意儿,既要技术,也要规模,难度和烧钱速度一样惊人。当年特斯拉刚自建工厂时摔的大跟头,修起来可是比老母鸡孵蛋还慢。
不光如此,代工虽然花钱,但省心省力。江淮的生产线、质控系统、供货网络,全是十年磨一剑。同样的工资,找不到同样的老师傅。蔚来要想从QC(质量控管)到SCM(供应链管理)全盘接过来,非得练出一身筋骨不可——就算老司机上岗,也难免“新手开飞机,稳不稳不知道,刺激是杠杠的”。
更要命的是,从合资公司注销、到生产资质变更,再到业务系统升级,这一通操作费钱、费劲,还得冒失误的风险。万一出点差池,供应商跑路、客户急眼,那可比闹“中年危机”还要难熬。有业内人直言“自主造车,不是换个门头那么简单,关键时刻拼的是腚力。”对此,不少擅长“抖机灵”的网友也有话要说——“人家都从卧底做老板了,你还在羡慕人家抠标的日子?”
现在的情势搞得扑朔迷离,就在大家以为蔚来要靠自己单打独斗时,人家偏偏玩起了组合拳——多品牌战略,蔚来、乐道、萤火虫轮番上阵。看看二季度财报吧蔚来总营收破190亿,同比增长9%,交付新车7万多台,环比大涨71.2%。你以为这就到头?净亏损从67.5亿收窄到49.95亿,这说明啥?钱烧得慢了,效率上来了。更厉害的是,几条品牌线一起冲,直接上了SUV、六座、七座各种“花活儿”。
别的小公司还想着保命过冬,蔚来已经张罗着“广撒网、多捞鱼”。乐道L90刚上市就刷屏圈粉,六座、七座轮换着来,价格杀入26万区间,连带着电池租赁也单独“明码标价”,厂家嘴里喊着福利,用户钱包也不见多瘦。当年车市只能做选择题的主儿,现在明明白白安排你做多选题。“亲,想买配置还是低价,都给你准备好了!”更疯狂的是,后面还整三款大SUV在路上,蔚来苦练“拳法”,瞄准了月交付5万台的小目标,看架势是要玩“合体技”,给竞品添堵。
但是别激动,这种打法的隐患呢?分身术用久了,容易脚底打滑。多条鲶鱼一起养,风险对应的也是“多倍暴击”。行业里传播一句俏皮话“看起来业绩一片大好,其实利润还是难产。”蔚来自主造车之路,看上去春风得意,实则每一步如履薄冰。“总营收上涨,净亏损却一脸倔强”,这场热闹的背后,究竟是转型的黎明,还是自嗨式狂奔?走着瞧呗,网友已经搬好小板凳等下一轮大瓜。
表面风平浪静,可“明争暗斗”才刚开始。现在蔚来自主造车固然迈开大步,但产业链全盘托管、供应体系再搭建,这摊子其实才刚起头。业内人清楚,造车是个吃苦耐劳的活儿,零部件供应、质控追溯、售后管理,哪个不是需要无数次绕弯子的“细致活”?蔚来自建基地虽然有了“名分”,但供应网络没有江淮那么根深蒂固,磨合期里难免磕磕碰碰。
更狠的考验还在资本市场蔚来费用高居不下、盈利遥遥无期,二季度49.95亿的亏损还在持续。如果销量突破目标没能如愿,投资人的信心可不比玻璃心强多少。乐道、萤火虫这些新品牌能否持续圈粉?相关生产线叠加、管理团队磨合,到底能否百炼成钢?更别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升级,价格战从来不是“友谊第一”,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归根结底,蔚来要玩得起,还真得拼的是“内力”而不是“牌面”。
现实里,消费者嘴上说“国产骄傲”,买车的时候还是很务实,性价比、服务、品控缺一不可。这对蔚来来说,是机会,也是压力。最怕的就是拼命冲量,忽略品质,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传统车企底蕴深、新势力步子快,两派较量没休止符——蔚来刚拿到“独立驾照”,后面无数道弯还得硬闯。东北大哥说得好“开头猛不算猛,稳了是硬道理。”
要说蔚来这事儿啊,表面上是个“少年得志”,终于甩掉“江淮老保姆”独立开局,听上去风光得很。可咱细琢磨,没了代工庇护,车要自个儿造,哪样都讲究实打实的“扛活儿”。就像东北大姨操持家务,外头说得天花乱坠,回屋该炒菜还是得掂锅铲。咱不是泼冷水,花里胡哨的创新背后,要是管理、供应链一掉链子,想翻身比和老板打暗号还难。实话说,多品牌战略不是人人都能玩得好,频上新品、猛冲销量固然好真要防止“用力过猛,招呼不周”。
当然啦,蔚来现在是脚踩多条船、水花四溅,敢闯敢拼的精神也值得点赞。只是一个品牌能不能长远走下去,不是看短期交付数字多美丽,而是要经得住质量、服务、成本的三重考验。今天能自己做主,明天可别落得自己打脸。这场从代工到自建的操作,成败都得自己扛。说到这,咱还真有点期待,蔚来下一个大动作会不会惊掉更多人的下巴。
大家觉得,蔚来自主造车是“少年得志”还是真正长大了?没有了江淮的品牌背书,这么激进地冲量、上新品,蔚来能不能稳住质量和口碑?今年拼得风生水起,明年还能持续飙车不翻车吗?就这波“甩掉保姆、单飞上台”,到底是狠人操作,还是难逃“造车新势力三年一轮回”的定律?评论区来聊聊,到底该为蔚来打call,还是留个底线,防着再来一出“大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