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风波:18人成祭品,老板的锅谁来背?

好了,闲话不多说,咱们今天来聊个带劲的。

理想汽车内部那场风暴,处理了18个人,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但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不是“哇,理想好有魄力”,而是“嘿,这锅甩得真有水平”。

你得知道,理想汽车,这个一直被光环笼罩的品牌,走的是“奶爸神车”路线,主打一个精准卡位,把家庭用户拿捏得死死的。

之前那叫一个顺风顺水,简直是新势力里最会赚钱的“仔”。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要一路封神的时候,MEGA,那台长得像高铁车头一样的大家伙,duang一下,把它从云端拽回了泥地里。

上市前,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上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又是“50万以上销量第一”,又是“为下一个时代设计的家庭科技旗舰”,把所有人的期待值都拉满了。

结果呢?

现实狠狠给了他一记大耳光。

销量惨淡不说,网上那些P图恶搞满天飞,硬生生把一台科技旗舰玩成了“灵车”梗。

这下可好,股价应声下跌,李想自己也罕见地发了内部信,言辞恳切地承认自己“判断失误”。

这事儿就特别有意思了。

你看,一个典型的“老板犯错,全员买单”的剧本。

错误预判市场的是谁?

是顶层。

拍板做这个产品的又是谁?

还是顶层。

理想MEGA风波:18人成祭品,老板的锅谁来背?-有驾

可最后板子打下来,打在了18个中层和员工身上。

这就好比足球队教练排了个烂阵容,结果输了比赛,回头把队医和后勤给开除了,你说搞不搞笑?

这18个人,我不认识他们,但我几乎能猜到他们的画像。

大概率是市场部的,产品部的,销售部的……一群为了MEGA这个项目通宵达旦、把咖啡当水喝的“打工人”。

他们可能做过无数版市场调研报告,可能提过一百次“这车头设计是不是太超前了?”

,但最终的决策权不在他们手上。

在一个强势老板主导的企业文化里,下面的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执行的螺丝钉。

所以说,理想这次的内部问责,与其说是一次刮骨疗毒的自我革新,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献祭”。

它需要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给焦虑的股民一个说法,给所有看热闹的人一个台阶下。

处理这18个人,就是释放一个信号:“你们看,我们已经严肃处理了责任人,我们纠错能力很强的!”

可这真的解决问题了吗?

理想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的成功和路径依赖,让整个团队,尤其是最高层,产生了一种“我们做什么都能成”的幻觉。

他们忘了,消费者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不是听你讲故事的。

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早就不是几年前那个蒙眼狂奔的时代了,现在是刺刀见红的巷战,每一个决策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你看隔壁的蔚来,换电站的战略亏了那么多年,李斌硬是扛着,也没说把换电团队全开了。

再看看特斯拉,赛博皮卡那个奇葩造型,马斯克也是自己顶在前面,跟全世界对线。

理想MEGA风波:18人成祭品,老板的锅谁来背?-有驾

大佬们的玩法或许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真正的企业家,得有为自己认知失误买单的勇气。

当然,我不是说这18个人就完全无辜。

企业是一部复杂的机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他们或许在执行层面确实存在疏漏,或许在传递市场真实声音时不够坚决。

但在整个事件里,他们显然不是主责。

把他们推出来当“背锅侠”,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政,更是一种对人才的伤害。

这事儿对整个行业也是个警示。

高速发展的企业特别容易滋生“老板崇拜”,把所有成功都归功于一人的远见卓识,那失败的时候呢?

是不是也该由他来承担最大的责任?

一个健康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容错的机制,应该鼓励内部有不同的声音,而不是老板一拍脑门,下面的人就得把事儿给办了,办砸了就卷铺盖走人。

说到底,理想汽车这回,丢掉的可能不止是MEGA的销量和几百亿的市值,更重要的,是那种敢于创新、不怕试错的团队心气。

当员工发现,自己努力了半天,最后可能只是老板试错成本的一部分时,谁还敢说真话?

谁还敢拼尽全力?

所以啊,这18个人被处理,热闹是挺热闹,但真正的反思,恐怕才刚刚开始。

别光盯着谁被问责了,更应该看看,那个当初拍板决策的人,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来一次最深刻的问责。

这瓜,咱们还能接着吃。

理想MEGA风波:18人成祭品,老板的锅谁来背?-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