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

人说中国是汽车大国,这话没毛病,就是有点大,毕竟4.6亿辆,5.5亿驾照,数字一出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个国家不仅人多,车还不愁没对象。北京街头一看,车水马龙、交通如麻,师傅们个个在方向盘上挂腊肉,狗子都能开——如果你信那个小区老太的段子的话。有人说,中国开车上路,是在掉队的十八线小镇追逐一线城市的“堵车盛宴”;但其实,国家十四亿人分摊下来,每千人三百多辆车,也没多少,勉勉强强也就是新世纪“自行车大国”升级版。

你说早些年骑自行车,拖家带口、乌央乌央,主打一个“绿色健康”外加“胯下生风”;现在汽车普及,西部大爷直接皮卡进城拉羊,都市白领新能源上班追风,主打一个“快、便宜、不挤地铁”。这体量,和过去比是质变,和比利时比又是量变——对,那个国土面积比海南还小、人口1182万但千人保有量639辆的比利时,把“开车自由”练出了精致主义。海南也不甘示弱,人均汽车居然比全国还高,一副“小岛上大浪淘沙”的架势。

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有驾

有人问,中国和比利时谁厉害?这问题像问“蚊子和恐龙谁打鳄鱼更专业”。中国摊大饼,铺高速铺得比马路天使还厚道,县县通高速,村村开路,不怕你路痴;比利时小家子气,城市精致、管理讲究,在有限空间玩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套路。布鲁塞尔三天两头搞免费有轨电车,走到哪都能跳上跳下,环保理念贯彻得比我下饭的胃痉挛都坚决——自家没几个汽车品牌,还硬生生把全球组装厂收拢兰尼一条街,中国产新能源车在那儿卖得比生蚝还快,活泼得让人有点怀疑他们是不是也是比亚迪股东。

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有驾

说到底,体量不是万能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车的地方就有堵车。中国大城市早晚高峰,堵到你产生宿命感,仿佛人的一生:起点混杂,过程漫长,终点未知,车流如人生,错过一个红灯就少活一天;比利时呢,天天提优质出行体验,骑车奖励、交警在线送爱心、省油省税,交通法治像在给每辆车上“安全带”,车多路不堵,环保还大方,简直是“欧洲街头养成记”。

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有驾

这事儿细思恐极:一大一小摆一块,谁都不是完美答案。中国的大国难题,起步是买得起圆梦,进阶要挤得进城市,终极要管得住马路。买车容易养车贵,车位比车还金贵,一辆车一张牌照,一段生活一场博弈。比利时的精致玩法,很像高配版小县城,处处考量,你开得自由但得遵规守矩,人车配置精细到每个屁股都用“交通算法”分配座位。总有那么几位老司机在中国的马路上用生命体验“自由意志”,在比利时却要靠交规续命,这差距,像我买五块钱的泡面和他们点一杯五欧的咖啡。

电车?新能源?不用说都是潮流,不过两家耍法各不相同。中国新能源风起云涌,产业政策辣乎乎,像韭菜地上一阵风,谁都怕自己落后。比利时也玩新能源,但更像是在玩环保拼图,每一块都磕得和谐,看准中国产新能源车型就收,不用本地品牌,“全球组装、全球卖”,把别人家产品玩出自家范儿。你说他们智慧,那是因为体量小,一下全能控局,不用怕哪条马路明天就被堵死。中国玩基建就是铺路给未来,和玩拼图不同,是大户人家饭桌,谁都不讲究,只求吃得饱、走得快。

最讽刺的是,这车轮滚滚,有人朝前奔,有人朝后退,结果都在原地打转:买车的希望拥堵不堵,堵车的人希望车少点,车少的人又怕自己没“身份”,身份有了又怕养不起,养得起又怕交警抓拍,拍到又怕加税,二手车市场喧嚣如菜市场,谁的心里没点小算盘?有的人一年换一辆,追求“精致生活”,有的人一年开两千公里,主打低碳环保,有的人车是社交工具,有的人车是生活必须;你看上了7座旅行车,我看上了脚踏车,大家不过在城市空间找自我,谁都不是赢家,只是有时候命好,赶上了营销的尾巴,就说“我也是汽车时代新中产”,其实一脚油门下去该堵还是堵,谁都到不了理想国。

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有驾

你说比利时小国体量活成了智慧,那是因为他们会算账,不像我们账算不过来,只想“人有我有、别丢面子”。他们政策一紧,电车便宜、油车便贵,公交敞开坐,空气都能买卖;我们刷一波新能源补贴,电车摇到头,结果路上还是五年前的油车满街跑。好像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家都有点岁月静好,其实不过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麻烦”。

开车这事儿,就像泡面添火腿,谁都想有,但添多了就腻,添少了又馋。中国车市每年爆炸,结果城管说车太多,打击停车乱象;比利时车多却不乱,说是智慧出行,其实就是小国弹丸之地的精细预算。谁都没玩过头,就是比一比谁更会拆盲盒。我们敢把基建铺到县城,他们敢把单车奖发到公司,你来我往,谁也不服谁,最后都成了段子素材。

中国汽车大国体量,比利时智慧管理,海南人均车量高-有驾

中国的“张飞绣花”之技就是粗中有细,大气磅礴一地鸡毛,比利时的“麻雀五脏”就是小中见大,格局够但是气量有限,一个拼体量,一个斗智力,谁也没赢,谁也没输。到了新能源汽车输出欧洲,他们是桥头堡,我们是大批发,车轮转起来,地球都怕晕,气候变暖与交通拥堵打擂台,谁掉链子谁背锅。又像是哪吒闹海与葫芦娃救爷爷,故事都奇幻,就是没人真的把路修到理想国门口。

所以说,别和我谈理想,别问我选中国还是比利时,我连特斯拉怎么断电都不知道。现实就是,每个国家都在自己的路上抓耳挠腮,体量大了有尴尬,精致了有代价,车轮滚滚,不过是每个人在路上的漂流日记。堵车时想骂“鬼知道这马路咋做的”,顺畅时又想给路政点赞,其实谁都没真正理顺交通的锅和福。开得快慢无所谓,能不能不掉队,才是大问题。

最后,当然不能不给自己留个台阶。我要是没在比利时研究院“研究孙”,没事盘算盘算,顶多也就是早晚高峰刷公交、憋着尿一路挤。中国也好,比利时也罢,不都是在“机动车拥有量大国体量与小国智慧”间打太极,不就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回答一道没人能满分的应用题?

至于“谁更好”,还是先解决完堵车,回家吃碗泡面吧。真幸福,就在于车还没堵在门口,肉还没从方向盘上掉下来——你信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