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德国建厂,比特斯拉占地大,融资速度快

我们老在说“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可大部分时候,咱们还是停留在“东西造好了,往外卖一卖”这一步。要么出口成品车,要么散件拼装,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抢点订单。可现在有点不一样了,新鲜事儿来了。追觅汽车直接在德国建厂,而且选的还不是哪个犄角旮旯,而是要在特斯拉工厂旁边建厂,面积还比特斯拉大1.2倍。这是真刀真枪要在全世界最讲究、最挑剔的汽车老家,跟国际巨头们硬碰硬掰手腕儿。

先问一句,为什么中国人心里都觉得在德国、美国这些地盘上造东西才算“高级”?德国汽车工业是全世界公认的天花板,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这几个老兄,攒出多少爆款神车?在德国造车,不光是“德国制造”三个字叫得响,更多的是它背后那一套工艺、技术、标准、供应链,还有一股对质量和细节锱铢必较的劲头儿。追觅这次选在德国落户工厂,是简单买块地盖房子吗?不是。是要混到人家高端制造圈子里去,直接对标世界最顶尖这拨选手。这才叫跳出舒适圈,不再只是外面贴个logo、给人当OEM。

有意思的是,追觅汽车这次首轮融资速度也快得惊人。刚官宣没两周,第一轮钱就到了。你要说资本市场傻钱多,也许有那么一丢丢,但大佬们真金白银是追着利润与眼光走的。为什么他们敢一口气投这么快?还不是看中了追觅汽车背靠追觅科技这棵大树,有品牌、技术和渠道资源,做智能硬件出身,积累了一肚子专利,团队专业面也广。你别看电动车、自动驾驶这些词,现在不稀奇,真正能一条龙把底层技术吃透,能做到迁移到汽车上,门槛还是很高的。3155个专利放在那当家底,资本一拍大腿,得干。

资本、制造、技术压阵,三驾马车正经齐活儿了。有人会问,你埋头搞技术,投钱盖厂子,这些老套路谁不会?难道追觅能把面包做成馒头?还真不是这个意思。这里关键是,很多中国车企出海,最后还栽在供应链、服务层面。不是咱车造得不行,而是你用国内思维搞定国内,却没法融进欧洲那一整套人家的本地体系。可追觅这步棋,直接让工厂和研发自动挂钩本地供应商。将来德国这边什么零件、什么研发,直接互联互通,效率和成本都要降下来。遇到新法规新零件,根本不用傻等国内的消息,直接本地就能搞定,这可是“本地化+全球化”的操作。

现在智能电动汽车大战正热闹,欧美在新能源上给出大把政策扶持,但他们产能、供应链没跟上。空档、缺口,这种窗口期对中国企业可太宝贵了。可问题就在于,你是想要一口气捞一票就跑路,还是有心气长久扎根?追觅不满足做OEM、低价卷市场,而是要做成世界一线品牌。所以看得出,这次德国建厂不是噱头,是真要跟欧洲玩家掰手腕,玩高端局。

其实做全链条全球化闭环是挺难的。你想想,从中国研发到德国制造再到全球销售,这三块拼起来光靠钱真的不行。得有人懂研发创新、有人能把制造工艺吃透、还得有人会运营品牌和渠道。追觅这回造车团队快一千人,涵盖智能硬件出身的,也有老牌车厂的专家。你别觉得跨界就能合得来,人家真能聚在一条船,光是管理和沟通都值钱。而且追觅以前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那是深耕多年,这些技术要是落地到电动车动力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能不能搞出点新意?这才是除了造新车更有意思的事儿。

咱再看看商业模式。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海外建厂?一个字,快。中国国内竞争太卷了,大家都卷性价比、内卷技术、拼降本增效。可要想做高端,必须出海。欧洲既是政策窗口,也是品牌窗口。德国车不结实可能吗?图片上的“德国制造”仿佛自带光环。追觅把主战场搬到德国,一来直接对接最核心的市场(欧洲看欧洲,哪天能杀出去,那就是面子和里子都有了),二来对外还能“全球销售”提升溢价,三来提升整个中国品牌的形象。这不再是低价卖货挣人头,是真正“中国公司在国际高端地盘上和世界一流打擂台”。

你可能会问,追觅这阵仗壮,但新势力扎堆,能活下来几个?我也没水晶球,但有一点,资本不傻,能把团队、技术、供应链、生产、品牌这些多个维度捏起来的企业,肯定比那种只会玩PPT融资的更靠谱。而且掐指算算,2027年首款车型落地,这时间点完全迎合欧洲电动车市场的跃升拐点,如果同期欧洲老牌巨头还在电池、智能化上掉链子,追觅这批“新玩家”未必没有后来居上的机会。

有人担心,万一追觅落地德国和在国内一样,最后沦为低价竞争,出了点问题怎么办?我觉得不是没这个风险。但反过来看,中国靠“把东西造好再卖出去”模式活得不错,下一步肯定就是提升品牌调性和技术含量。欧美老牌企业吃的也是供应链体系,朋友多、资源广、库房稳。追觅去德国本地建厂,等于没把鸡蛋全放一个篮里,工艺更先进,政策成本也分散了。给自己的出路多备一条,一旦欧洲无形中给自己市场开小灶,有本地团队和制造工厂的牌打,生存空间就大了。谁不希望自家品牌站在欧洲展会和欧美土豪平起平坐?

追觅德国建厂,比特斯拉占地大,融资速度快-有驾
追觅德国建厂,比特斯拉占地大,融资速度快-有驾
追觅德国建厂,比特斯拉占地大,融资速度快-有驾
追觅德国建厂,比特斯拉占地大,融资速度快-有驾

你要问,这一切能不能复制?能不能每家中国企业照搬?未必。有专利和团队,有全球化视野,有资本加持,这是表面的拼。更深的还是企业家的格局和坚持,以及新一代中国智能制造对“高端”“领先”这俩字的追求。欧洲那批老炮有技术有积淀,新势力就拼想法新、反应快、技术跨界。追觅能否最后杀出血路还真不好说,但起码中国品牌已经不是“造好东西出口”,而是动真格、玩全球整合,跟最厉害的人掰手腕。

所以回头看看,追觅这把操作搁十年前根本没人敢想。技术国产的、制造国际的,销售全球的,这才是真的“走出去”,不是搞一堆国际合资、贴个新标就糊弄人了。而是一刀一枪地抢市场、抢高端资源、抢标准话语权。

事情到这份上,中国品牌想真正站到全球舞台的中央,必须敢走难路、敢拼高维度,只有融进世界的核心地带,才有资格影响游戏规则。追觅汽车这步棋,值得做,也值得中国企业多看多学。行不行,三年后欧洲碰头见真章。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