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被批“不安全”、“脆弱”的中国汽车,如今在德国最严苛测试中获得“值得推荐”评价。
二十年前,当第一批中国汽车试探性进入欧洲市场时,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的评价是 “灾难性表现”。在Euro NCAP碰撞试验中,它们创下了 “过去20年碰撞测试历史中最糟糕的成绩”。
如今,当比亚迪、蔚来、名爵等中国品牌汽车行驶在欧洲道路上时,同一家机构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欧洲严考,中国车的华丽转身
2025年7月,德国最大的非营利性交通协会——ADAC发布最新测评报告,对中国汽车给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中国汽车有了显著的进步,当前的车型早已不是那些过时且不安全的廉价车”。
ADAC是1903年成立于慕尼黑的权威机构,不仅是欧洲最大的道路救援组织,更是以严于欧盟法规的碰撞测试标准闻名。它的评价在欧洲消费者心中分量十足。
在至关重要的安全性能方面,中国汽车表现尤为突出。ADAC测试显示,参与测评的中国车型中,仅有两款未获得Euro NCAP五星评级,其余均取得顶级安全成绩。
这一结果与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最新报告相互印证。2025年测试的28辆汽车中,18辆获得五星评价,其中13辆来自中国,且11辆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
操控性能同样亮眼。ADAC指出,在避障等关键项目中,许多欧洲车企的车型表现甚至不如部分中国车型。中国汽车在设计精美的车身下,大多搭载纯电驱动系统,电池技术成熟,续航里程可靠。
02 光环背后,中国车的欧洲挑战
尽管整体表现出色,ADAC的“火眼金睛”依然发现了中国车需要提升的领域。辅助驾驶系统首当其冲。
几乎所有测试车辆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部分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不够可靠,其功能往往“重存在、轻体验”。名爵MG3在ADAC测试中就暴露了问题——自适应巡航间距设置过于保守,跟车逻辑混乱,在测试中险些造成追尾事故。
ADAC在报告中特别提醒:“建议驾驶者始终保持主动控制”。操作体验方面,中国车企偏爱的大尺寸触摸屏设计也受到质疑。
ADAC指出:“几乎所有功能都要通过触摸屏来操控,实体按键所剩无几,影响操作便捷性”。部分车型还存在字体偏小、翻译问题、菜单结构复杂等软件层面的不足。更现实的挑战在售后领域。“挡风玻璃碎了,却找不到新的来更换?” ADAC记录下德国车主的真实困境。部分零部件的交货时间有时长达数周,导致车辆长时间无法使用。
03 智能赛道,中国品牌的突破
尽管ADAC指出了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中国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进步同样引人注目。华为乾崑的ADS 4系统在架构、安全和体验上带来全新升级,能将端到端时延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蔚来ET5在ADAC的冬季续航测试中表现最为出色——WLTP标称续航532公里,实测达成421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79%,远高于参与测试的其他品牌。
即使是入门级车型也在智能化上发力。售价仅六七万的比亚迪海鸥智驾版,搭载了 “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系统,配备29个传感器,包括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
在测试中成功展示了应对“消失的前车”和行人“鬼探头”等复杂场景的能力。名爵2025款MG7则搭载了NGP高阶驾驶辅助系统,能够根据导航自动上下匝道、完成超车等动作。
将赛道级的驾驶体验与日常通勤的便利性融为一体。
04 市场洗牌,谁将笑到最后?
对于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未来,ADAC持审慎乐观态度。随着众多品牌涌入,市场竞争必然加剧,一场洗牌在所难免。
“爱驰的生产已经停滞数月,高合刚进入市场就已退出,宝沃的生命周期也很短”。ADAC分析认为,比亚迪、名爵等拥有雄厚资金储备或强大母公司的品牌更具持久力。
这些品牌经受住了欧洲严苛标准的考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价格取胜”到“价值取胜”的战略转型。
小鹏汽车德国区负责人马库斯·施里克宣布将在德国建立零部件仓库,蔚来持续优化软件体验,华为乾崑智驾ADS 4即将在9月升级。
市场洗牌已经开始,爱驰停产,高合退出,宝沃昙花一现。而比亚迪、名爵这些拥有雄厚背景的品牌,正加速在欧洲建立自己的零部件仓库和服务网络。
中国车在欧洲的故事,才翻开第一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