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斯拉」、「吉利」争相发射卫星?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天地大对决”和大量的职业新机会

哥们,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化,有一天,我们很可能遇到这种情景:

我们正开着(或者坐着)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信号时好时坏的山区或者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里穿行。突然,导航信号没了,车子瞬间成了“睁眼瞎”,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瞬间从“科技改变生活”的快乐,跌落到“小命要紧”的紧张甚至恐惧?

别担心,这事儿,一群造车的大哥们也想到了,而且他们之间的市场争夺战早就从地面打到了天上。

从马斯克的特斯拉联动“星链”,到中国的吉利汽车豪掷千金打造自己的“未来出行星座”,再到比亚迪把卫星通信塞进自家的高端车型里,一股“造车先造星”的热潮正在席卷世界。

为什么「特斯拉」、「吉利」争相发射卫星?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天地大对决”和大量的职业新机会-有驾
来源:即梦AI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自动驾驶领域巨头们的“天地对决”,看看这背后藏着一盘什么样的大棋,以及这事儿最终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饭碗有什么关系。

过去,发射卫星那可是国家队才能玩的“高端局”,成本高得吓人,流程长得离谱。普通商业公司想都别想。但是,技术进步,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这几年,中国的商业航天搞得风生水起,其中一个经典代表就是“捷龙三号”火箭。这哥们儿就有几个绝活,直接把发射卫星的价格门槛给削下来了。

为什么「特斯拉」、「吉利」争相发射卫星?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天地大对决”和大量的职业新机会-有驾
来源:公众号“日照直播”

首先是“海上发射”。你没听错,它能把发射场直接搬到茫茫大海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射地点可以灵活选择,火箭残骸直接掉进海里,安全又省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海上热发射”,相比之前的“冷发射”,流程更短、成本更低。捷龙三号凭借其一级200吨的巨大推力,能把1.5吨重的卫星包裹轻松送到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对于组建卫星网络来说,这个运力简直是“黄金排量”——既可轻松发射一颗主流规格的较大卫星,又可同时将十几颗甚至几十颗中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其次是“快”。传统火箭发射跟过年似的,准备工作得论月算。但捷龙三号号称可以“一键发射”,整个流程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这种“快履约、快发射”的能力,让一年发射很多次次、一次送上去一堆卫星(“一箭多星”)成了家常便饭。

当发射卫星变得像叫网约车一样方便时,一个全新的“卫星时代”就被打开了。

面对太空这张新牌桌,不同的车企玩家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姿态。

第一种,是像马斯克这样的“终极玩家”

马斯克左手特斯拉,右手SpaceX,自己造火箭、自己发卫星、自己造车、自己用。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闭环。星链(Starlink)网络目前已经有数千颗卫星在轨运行,为全球提供网络服务。特斯拉汽车未来接入星链,等于直接拥有了一张覆盖全球、不受地面基站限制的“天网”,想象空间巨大。

第二种,是像吉利这样的“战略布局者”。

吉利是中国第一家自己动手造卫星的汽车企业。它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计划非常明确:到2025年底,完成一期72颗卫星的部署,实现“全球无缝”(99%)的实时通信服务。这意味着,未来每一辆吉利系的汽车,都有可能通过自家的卫星网络,获得高精度的定位和数据服务。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产业护城河。

第三种,则是像比亚迪这样的“务实应用派”

比亚迪没有自己去轰轰烈烈地造卫星,而是选择与产业链上的伙伴合作,快速将卫星通信技术应用到产品上。比如,在其高端品牌“仰望”的车型上,已经搭载了卫星通信终端。这种策略更像是“我不用修路,但我能第一时间让我的车跑在最好的路上”。

无论是哪种姿态,他们的目标都惊人地一致:抢占自动驾驶的下一个战略高地

聊了半天,那卫星到底怎么给自动驾驶“开挂”呢?

答案主要有两个:厘米级高精定位和无盲区、无死角实时通信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GPS导航不也挺好用吗?但对于L4、L5级别的高度自动驾驶来说,“米”级的误差是致命的。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一个车道的宽度也就3米多,米级的误差足以让车辆在“画龙”和碰撞的边缘疯狂试探。而摄像头、激光雷达这些车载传感器,又容易受到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和光线的影响。

这时候,低轨卫星网络就来救场了。通过与地面基站的配合,低轨卫星可以提供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这意味着,你的车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条车道的哪个具体位置,精度高到能分清你是在压线还是在车道正中间。在一个香港进行的网联自动驾驶测试中,利用低轨卫星通信,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甚至低于100毫秒。这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自动驾驶系统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特斯拉」、「吉利」争相发射卫星?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天地大对决”和大量的职业新机会-有驾
来源:即梦AI

有了卫星的“上帝视角”,自动驾驶汽车才算真正拥有了一双全天候、全地域的火眼金睛。无论是在荒郊野外,还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自驾车辆”都能基本“无盲区、无死角”接收来自天空的“指引”。

那么,这场“天地对决”对我们普通打工人、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首先,我们的出行会更安全、更高效

一个能够实现“天地一体”的智能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未来,汽车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个流动的“智能终端”,堵车可能会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率也会显著下降,司机(或说是乘客)对驾驶安全和便利的体验将大幅度提升。

其次,新的工作机会正在诞生

这场技术变革催生了大量跨界融合的新兴职业。比如,既懂汽车工程又懂航天通信的“自动驾驶系统工程师”,负责维护庞大卫星网络的“卫星网络运维专家”,以及处理和分析海量卫星数据的“空间信息分析师”等等。对于有准备的年轻朋友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与其在存量市场里“内卷”,不如去探索增量世界的星辰大海。

为什么「特斯拉」、「吉利」争相发射卫星?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天地大对决”和大量的职业新机会-有驾
来源:即梦AI

技术的进步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有人在努力让根扎得更深(基础技术),有人在努力让枝叶更茂盛(应用场景)。而我们,既是这棵大树的受益者,也可以成为浇灌它、与它共同成长的人。

多了解一些这样的信息,或许就能帮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不妨点赞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老铁们,一起聊聊这个正在发生的大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