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收工前最后一辆银河M9刚从生产线上驶出,还残留着机油和新塑料的气味,工位角落里散落着螺丝、厚手套和空掉的咖啡罐。工厂照明灯照亮了所有钢铁的棱角,也照亮了车身细节里的一道道折线。工程师正用仪器丈量车门与侧窗的间隙,设计师的草稿本摊开放在垃圾桶边,上面密密麻麻划着几道反复修改的流线和注释。这是汽车设计最真实的肌理:克制、精密、琐碎、不被聚光灯关注,却又决定着产品的成败。
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面对着一辆集齐了用户需求、工程限制与审美趋势于一身的“提车”,你会怎么下手?是信奉形式感和创意主张,抑或反复拷问功能和使用场景?是像保时捷先驱那样,把每一台汽车当成一幅画,放任创作冲动?还是像一名外科医生,小心地平衡每一根筋腱与血管,只为这台“机器生命”可以无缝运转、不负众望?问题的答案,往往介于两者之间,又远没有那么艺术化。
过去两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售榜单发生了几轮剧烈洗牌。这期间,吉利银河系列却连续跑出多个爆款:E5、星耀6、M9……这些名字在各路榜单上屡见不鲜,销量长期维持在行业头部。可这背后藏着一个不太明显的事实:在人人都喊“风格自由”的今天,吉利反而更强调体系的克制与规则的约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风格越克制,体系越完善,设计才越自由。”这句话乍听近乎悖论。自由怎么会与束缚相伴?设计怎么又会和体系、流程一拍即合?可如果用冷静一点的目光回望,你会发现:不设边界的自由,往往先于溃败而来。
我们来拆解一下银河M9上市的过程。价格定档17.38万起,车长5.2米,三排六座,瞬间把“买大家庭大SUV要20万+”的行业锚点击得稀碎。24小时2.3万辆的订单,像极了刑侦案卷里,证据链齿轮咬合后那种无法逆转的结局。单一视角看,爆款诞生是市场的偶然,但如果你翻查设计决策的全过程,会发现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尺度:从外观比例、空间布局,到材质选择、智能座舱,过不过度装饰、怎样控制线条,一切都不是凭脑海里“灵光乍现”的涂鸦,而是以一整套被归纳、反复论证的体系力筛选出来。吉利的设计团队更像是正按着SOP“办案”的侦探:先提炼主线诉求,再按程序一一排查假设。至于自由,在层层审核、克制取舍之后,才偶尔闪现。
说到底,汽车产品不是纯粹的艺术品。如果拿“自我表达”为开始,那自由大概率只停留在孤芳自赏。吉利的副总裁陈政就爱用一句话,“风格只是手法,可以随便换;但观念才是核心。”他们并不羞于承认,自己要做的,就是找到最广泛满意的“中位数”:那种外形没那么出挑到让人绕路惊叹,却一定顺眼到让绝大多数用户“买账”;那种体验不是卷到极致的花哨感,而是空间宽大、功能到位、智能真正可用。银河M9空间命名为“三进大宅”,与其说是创意,不如说是用户心理需求的投名状。设计师不过是把一房一厅的舒适,翻译到了一台五米多的铁壳子里。
这里边其实有个行业级的反直觉悖论:越是风格明显、越是“独树一帜”的造型,在中国主流市场反而“红不过两年”。因为用户审美成熟得快,人人有手机、网络把造型看遍,极端化风格没有迭代空间,很快掉队。体系化的设计,讲究“8515原则”——85%继承品牌基因,15%冒点新鲜劲。像银河M9的前脸造型,是家族化横向线条里加点小创新;纯电车型的无格栅,也是在基础之上微调而来。这种小步快走、责任分明的迭代方法论,既避免了推倒重来的高风险,也最大程度保证了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说实话,作为设计师,想大刀阔斧推翻原有方案,不仅得和自己较劲,更要和成本、保守决策、供应链三方同桌吃饭。往往“天马行空”的初稿,最后死在评审会上,或者被中台团队用红笔圈掉一半。
吉利人总结过,“体系让设计不再靠运气。”换言之,哪怕决策高层今晚心情好敲定了方案,研发端也能拿出“标准动作”的技术包,把创意用最成熟、最低风险的路径落地——不用次次赌脸黑。毕竟,设计师和侦查员的共同点,就是都不信运气。他们知道,彩蛋是稀有物种,不能把生死押注在“天才一念”的灵光上。
当然这么做也有代价。体系越完善,越是限制了个人“即兴挥毫”的空间。偶尔有新手设计师抱怨,我们是不是给自己套胄锁上了枷?职业病式的自嘲是,“自由不是你想放肆创新,而是你学会在边界里找最聪明的解。”试问,独立侦查员和刑侦大队,小概率英雄片段和持续破案能力,谁更适合撑起一座城市的安全?这个答案其实只有行业里的人才明白。
更深一层看,“体系设计”这套逻辑,已经让中国的设计思维悄然发生转变。不再一味复制欧美之美,也不再迷信极端风格和流量经济。大家开始追求独树一帜的“东方克制”,在柔中有刚、在藏中有露。陈政甚至把“设计力”概括成了公式:设计品质/(成本×效率)×美感。你在提升美感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品质和降本提效双赢,任何一项“偏执”都会让整体系统性失衡。如果细究,你会发现这甚至比刑事侦查更难——人性、市场和工艺,比真相更不好揭示。
银河M9的成功,或许证明了中国汽车设计跑通了“渐进式创新、体系迭代”的路。设计的克制,并不是斩断了自由,要的是帮品牌抵御孤注一掷的风险,让一代代产品递进、韧性经营。话说回来,也许只有在足够克制和自律的体系内,设计师们才能用15%的空间作出真正打动人的创新。毕竟,连最洒脱的画家也得用调色板,而不是手蘸油彩乱摸一通。
最后,一个冷峻的问题,不妨留给所有设计师、用户乃至行业领导者:你真正想要的自由,是无拘无束的空想,还是在明确边界内最大化实现目标的主动权?也许,只有再过几年、几代产品之后,我们才会从中国的汽车大街小巷里,看到这个答案的全貌。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