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升起,晨曦微露。试驾场边,一辆小鹏X9增程版静静熄火。工程师们还在争论驾驶数据:450公里纯电续航,1602公里综合续航,油箱还剩一格。旁边的老汽修师傅,抹着额头上的汗,半开玩笑地来一句:“这车是打算一箱油开到内蒙古,还是准备一块电池去西藏?”
如果你是车主,站在这辆增程式MPV前,或许会有类似的困惑——都说新能源是未来,怎么现在市面上却又扎堆冒出了“大电池+大油箱”的车?厂商到底在忙什么,是技术的变革,还是焦虑的妥协?
回到事实本身,小鹏其实是“回头”做增程。这个“回头”,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而是一种极为现实的产品选择。前些年,大部分主流观点都押宝在纯电技术上,小鹏也不例外,各种800V平台、超快充、智能算法,玩得飞起。然而在销量排行榜面前,理想与吉利的插混和增程车型稳坐钓鱼台。纯电MPV虽然有技术光环,却在家用场景下频频遭遇“续航焦虑”,长期跑长途就像在冒险。用户嘴上说要拥抱绿色环保,心里却念着“别让我停在高速应急车道”。
于是,厂商开始重新审视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底线:老王一天两百公里,周末还要拉娃去郊外避暑,能不有点电池和油箱“底牌”吗?要能随时开电,也能随时加油,这才是大多数家庭的底气。
增程技术本身被市场评论过无数遍,早期那套“小电池+大油箱”的玩法,抱的是“用油补短板”的思路。结果电池小得可怜,纯电续航只是噱头,用户没能享受到纯电的安静与便宜,反而天天琢磨哪里有充电桩,体验一地鸡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产品批量换成了“大电池+小油箱”。城市通勤开电,偶尔长途补油,满足了多数人的真实需求。理想ONE就是吃透了这条路,走得风生水起。
但偏偏又有些厂商不安分,他们信誓旦旦要在技术上做加法,造出了这几年才“现身说法”的“大电池+大油箱”组合。比如小鹏X9增程版,电池拉到63.3度,油箱飙到60升,纯电和加油两不误。满油满电一口气开一千多公里,说是“既要又要还要”,一点不为过。最绝的是,它还搞800V高压、5C快充,技术参数一堆,看得人头皮发麻。厂商嘴上说自己“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事实上一边拼续航一边拼配置,谁也不愿意被鄙视“新能源还不如燃油靠谱”。
从专业角度看,产品演进其实是用户心理和技术边界的折中。MPV类产品,对长途续航和空间需求极高,纯电方案在当前电池能量密度和高速补能网络还没普及的情况下,天然就吃力。你说,要我每天拉着一家人去露营,车里娃哭两声就要找充电桩,这种出行体验只能用“精神压力测试”来形容。反而,动力组合的大而全,成为设计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共识。
有的人说,这套“大电池+大油箱”路线,是新能源的倒退。其实更像是一次技术上的“保险加码”。它不仅降低了用户对续航的焦虑,更解决了“新基建”缓慢铺开的尴尬。甚至,对于那些“既想绿色,又怕出远门”的用户,还是唯一的理性选项。你可以批评厂商不彻底转向纯电,但也无法否认他们对中国交通环境的敏锐洞察。至于什么“增程是过渡产品”,行业讨论了八年,依然是骂骂咧咧乐此不疲。
当然,技术升级的背后也有几分自黑。工程师们从安静的实验室走出来,面对用户的吐槽与现实场景,才发现“技术理想主义”都是在PPT里长出来的。真正落地产品,要讲配置、要讲成本,还要照顾用户的心理。这个世界很少有完美方案,更多的是“能用就行”。
总之,小鹏的战略归根到底是“顺应市场,做用户愿意花钱的东西”。不管是“大电池+小油箱”还是“满配版的大电池+大油箱”,本质都是试图让用户少思考,多驾驶。新能源的未来,也许就是在无数次“既要又要”的技术妥协里前进。毕竟,现实里没那么多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大电池揣兜里,油箱加满,开到没电没油,晚上再想明天的路”。
最后想问一句:在你看来,是不是只有当续航焦虑和充电困境都彻底解决之后,新能源车才能真正取代燃油?或者,大而全的产品思路,会不会反过来拖累技术进步?这,是个值得盘一盘的案子——欢迎各位给出自己的“侦查报告”。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