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

最近这些天,大伙儿肯定在手机上刷到过不少关于电动车要出“新规矩”的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什么“9月1号起,这几类车可以放心骑,交警不拦也不罚”,搞得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有的朋友刚买了新车,心里直打鼓,生怕自己的车一夜之间就成了“违规品”;还有的朋友骑着旧车,更是焦虑,不知道这车还能不能上路。

其实,很多网上的说法为了吸引眼球,把事情说得太夸张,甚至有些关键信息都是错的。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今天咱们就踏踏实实地,把电动车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遍,用大白话讲清楚,到底现在国家是怎么管的,咱们老百姓骑车,究竟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得澄清一个最大的误会,网上流传的所谓“2025年9月1日生效的GB 17761-2024新国标”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咱们国家现在执行的,而且是唯一强制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是GB 17761-2018,这个标准从2019年4月15日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未来的新规,而是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现行规定。

这场管理的升级,不是突然袭击,而是一场早就规划好的、为了大家出行更安全的“持久战”。

所谓的“交警不拦不罚”,也绝对不是无条件的放任,而是指你的车只要完全符合规定,手续齐全,并且你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你的路权就受到法律保护,可以安心上路。

那么,什么样的车才是符合这个“2018版新国标”的“正规军”呢?

咱们记住三个最核心的硬件标准,买车的时候照着这个看,准没错。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第一,它必须得有脚蹬子,也就是脚踏骑行功能。

这个设计可不是摆设,它是区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根本标志。

说白了,它首先得是一辆“自行车”,电力只是辅助,万一路上没电了,你还能靠自己的力气蹬回家。

第二,它的最高设计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25公里。

这个速度是经过大量科学测算和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得出来的,在这个速度下,既能满足我们日常通勤的效率,万一发生碰撞,造成的伤害也相对可控。

第三,就是车子不能太重,整车质量,也就是连电池一起算上,不能超过55公斤。

为什么要有这个限制?

你想想,一辆轻飘飘的自行车撞到人,和一辆一百多公斤的“铁疙瘩”撞到人,后果能一样吗?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这个规定既是保护路上的行人,也是保护骑车的我们自己。

除了这三大样,新国标对安全的细节要求更是严格。

特别是针对大家最担心的电池起火问题,国家又专门出台了一个配套的强制标准,叫GB 42295-2022《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

这个标准给电池加上了重重保险,要求电池必须有防过充、防短路的功能,甚至在电池内部温度异常,快要出问题的时候,它会提前“喊救命”,发出警报。

而且,车架、坐垫、电线这些材料,都必须是阻燃的。

所以,咱们去买车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到车架上那个用激光刻的“GB 17761-2018”的标志,然后跟商家要车辆的合格证和3C认证证书,这三样东西齐全了,再去车管所办一个绿色的正式牌照。

办妥了这些手续,你的这辆小车就有了合法的“身份证”,只要你规规矩矩地在非机动车道上骑,不闯红灯,不逆行,就能踏踏实实地享受出行的便利。

当然,有些朋友觉得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确实不太够用,特别是生活半径比较大,通勤距离比较远的人。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没关系,国家也考虑到了这部分需求,市场上还有速度更快的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

但是,咱们必须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一旦速度超过了25公里,那就不再是“自行车”了,它在法律上就属于机动车的范畴了。

身份变了,随之而来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完全不同了。

这就好比你不能拿着C1驾照去开大货车一样,骑这种车,你就必须按照机动车的规矩来。

首先,你得去考一个摩托车驾驶证,D照或者E照都行。

其次,必须给车子上牌,根据速度和功率不同,挂的是蓝色的或者黄色的机动车牌照。

再有,每年都得买机动车交强险,这既是对自己的保障,也是对路上其他人的负责。

最后,上路行驶时,你必须走机动车道,遵守所有机动车的交通信号和规则。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买一辆非机动车回去私自改装提速,现在很多厂家和管理部门都在推行“一车一码、三码合一”的技术。

简单说,就是车架号、电机号、控制器号在出厂时就绑定在一起了,你想换个大功率的电机?

对不起,系统不匹配,车子可能直接就启动不了了。

这种技术手段,就是从根源上杜绝了非法改装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

除了这两大类主流车型,咱们的城市里还有两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个是老年人常用的代步车,另一个就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外卖车。

过去,这两类车确实处在一个管理的模糊地带,也引发了不少交通问题。

现在,各地的管理思路也越来越精细化和人性化了。

对于那些质量相对可靠、进入了地方管理目录的低速四轮或三轮老年代步车,一些城市开始试点发放专用的牌照,比如白色的牌照,允许它们在限定的区域和道路,比如非机动车道上低速行驶。

重磅!电动车新规实施,这5类车随便骑,交警不查不罚-有驾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办法,既照顾了老年人出门的实际困难,也把它纳入了管理的框架,减少了安全风险。

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外卖骑手大军,管理部门则更多地是和平台企业合作。

要求平台给自己的车辆统一外观标识,上专用的行业号牌,并且把骑手和车辆的信息都在交管部门备案。

更重要的是,强制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的电池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一辆车对应一块原装电池、一个原装充电器,并且都有唯一的编码,严禁私自混用、改装,这极大地降低了因电池问题引发火灾的风险。

最后,还有一些我们偶尔会见到,但使用场景非常特殊的电动设备,比如残障人士使用的电动轮椅,或者是在工厂、仓储园区里工作的电动叉车。

因为它们基本不上公共道路行驶,或者只在特定区域内低速活动,所以不需要像普通车辆一样上牌管理。

但这不代表它们没有安全标准,比如电动轮椅必须要有可靠的刹车装置,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所以说到底,国家对电动车管理越来越严,规则越来越细,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找麻烦,不让大家骑车,恰恰相反,是为了把那些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车”淘汰掉,让咱们这些骑着合规车、守规矩的普通老百姓,能够有一个更安全、更有序的出行环境。

这场变革,体现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对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生命安全的珍视。

咱们作为车主,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弄明白规则,买一辆手续齐全的合规车,然后老老实实地遵守交通法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电动车带来的便捷和自由,心里也才最踏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