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汽车领域的新词层出不穷,从“智能网联”到“自动驾驶”,再到现在的“AI CAR”,听得人头皮发麻。

前几年大家还在讨论“电动车到底能不能跑长途”,如今一转眼就开始“畅想智能座舱里能不能自带心理疏导功能”。

技术革命这事儿,仿佛咱们普通人还没反应过来,行业已经开着“科技超跑”甩我们好几条街了。

你说,这车以后到底是让人开,还是让人工智能开?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或者干脆谁都别开,车自己出去跑两圈回来告诉你:我刚刚在环路上堵了半小时,还顺道给你点了杯奶茶。

不久前,吉利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行业首份以“AI CAR”为主题的白皮书,正式把“造车”这事儿升级成了“造智能生命体”。

白皮书名字很文艺——《AI Car的初步畅想与探索实践》,听起来像是要写一部科幻小说的前言。

简单说,这份文件系统梳理了AI技术在汽车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动力”四大领域的应用,给未来汽车长远发展画了条路线。

吉利自打2021年喊出“智能吉利2025”,就靠着算力、算法、数据这“三驾马车”一路狂奔。

到2025年初,吉利又高调推出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什么千里浩瀚辅助驾驶、星睿AI云动力2.0、AI数字底盘、AI座舱,全都往车里塞,俨然一副“我不做全球唯一,谁做全球唯一”的架势。

现在,吉利银河M9、极氪9X这些高价值智能精品车,也开始搭载“全域AI”技术体系的最新成果。

看着未来的画风,仿佛以后我们买车不是买辆工具,而是领养一个能跑、能思考、能进化的“智慧生命体”。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汽车行业到底是在“进化”,还是在“自我感动”?

AI CAR这个概念,真的是一场颠覆性的创新,还是又一次技术圈内自嗨?

你想想,小时候我们看科幻片,车能飞能隐身,能自动遁地,坐在车里还能和机器人聊聊人生。

现在科技发展快到什么地步?

车企们已经开始争着喊“AI赋能”“智能全域”,一副“你不智能都不好意思出来卖车”的样子。

可是,咱们普通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汽车?

“AI CAR”是让出行更舒适,还是变成了另一种花哨的噱头?

老实说,我对“AI CAR”有点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谁不期待自己的车能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那样,动动嘴就搞定导航、调座椅、查天气,甚至还能提醒你“老板今天心情不好,开会记得喝杯咖啡”。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有时候也像饭桌上的装饰菜,好看归好看,吃起来不见得真香。

你见过那些“智能语音助手”,不是听不懂话,就是自顾自地唠嗑,最后还得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假如哪天AI CAR也成了“人工智障”,那可就真成了大型车企行为艺术展。

来说说吉利这次白皮书发布的亮点和隐忧。

白皮书系统梳理“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动力”这四大领域,摆明了要让汽车变成“智慧生命体”。

听起来很酷,但我总觉得这里头隐藏着几个魔鬼细节。

比如“辅助驾驶”,你敢让AI接管方向盘吗?

现实里,自动驾驶事故频发,机器算法再牛,也怕一道横穿马路的大爷。

再比如“智能座舱”,智能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不让你安静地听首歌?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AI动不动就来一句“检测到你的情绪低落,建议深呼吸”,分分钟把你送上心理咨询热线。

还有“智能底盘、智能动力”,这些系统再智能,万一失控怎么办?

你要是让AI自己决定怎么换挡、怎么刹车,是不是也得先考虑一下“AI失联怎么办”?

当然,吉利的技术路线并不是没有野心。

所谓“全域AI智能化布局”,听起来像是要让汽车从头到尾都被智能算法包裹,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要有数据监控。

想想看,未来你开的车可能知道你每天几点上班,喜欢什么音乐,甚至会在车流高峰期提前提醒你“前方高能,建议早点出门”。

如果你迟到,车还可能发条消息给你的老板:“他已经在路上,堵车很严重,请多担待。”但是,这种智能,真的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吗?

有没有可能,你的隐私在一堆算法和数据中被“顺手”带走?

有没有可能,AI做出的某个决策让你觉得“这不是我的选择”?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我觉得,“AI CAR”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关于“人性和智能”的博弈。

车企们比拼谁家算法强,但最后拼的还是谁更懂用户。

你可以把AI做得再复杂,但如果它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需求、提升出行体验,那就像是把电视塞进冰箱里,技术再多也是无用功。

我倒是更关心,AI CAR能不能帮我解决“停车难”“充电慢”“维修贵”这些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会在车窗上投影个虚拟小助手。

再厉害的智能座舱,如果开车堵在三环上,也只能陪你一起怀疑人生。

说到底,汽车的进化,总归要落地到人身上。

技术再牛,还是要看用户买不买账。

你把车做成“智慧生命体”,用户可能会觉得新鲜,但也可能觉得“这家伙太懂我了,反而有点害怕”。

想象一下,以后上车,AI自动分析你的情绪、健康、甚至朋友圈动态,指不定哪天还提醒你“昨天熬夜刷剧不健康”,这真的是智能,还是“智能烦人”?

吉利发布AI CAR白皮书,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行业首个标准出台-有驾

你愿意让自己的出行被算法全程支配吗?

还是更希望保留一点“人类的自由”?

技术进步当然值得鼓励,但别忘了,用户的体验才是王道。

还记得当年诺基亚被智能手机淘汰吗?

不是因为技术比不过,而是没跟上用户需求变化。

AI CAR也一样,拼的是谁能把智能和人性结合得更好。

吉利这次拿出白皮书,确实是行业里头一把好手,但未来谁能真正赢得市场,还得看谁能让用户心甘情愿地用智能化产品。

而不是让大家心里嘀咕:“这车是真的懂我,还是只是懂得怎么收集我的数据?”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期待未来的汽车能有多智能?

如果有一天,车比你还聪明,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自在,甚至害怕被“算法统治”?

或者你觉得,这才是科技真正的进步,能让生活更美好?

评论区见,等你来聊聊你的“智能汽车畅想”,咱们一起看看,未来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