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的车市,就像炸锅一样热闹。数据显示,除了成都车展的余热还在散,加上金九银十这个传统促销黄金时期,竟然涌现出将近40款新车(包括改款和全新)迎面扑来,真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昨天一个朋友在店里嚷嚷:这次新车都在哪来?我想了想,估算9月到目前为止,已有28款新车正式亮相,比去年同期17款扩大了不少。这种量变背后反映出的,是行业确实在拼命抢市场——尤其是新能源领域。
我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有一张腾势N9的官方宣传图。细节很细腻,车身线条、内饰用料都像是精雕细琢。意识到,供应链的链条其实就像建筑的钢筋,不是堆得越高越好,而是看那些钢筋材质是否细腻扎实。你知道的,欧盟美国对质量的把控那么严,出口到欧美的XC70,品质保障大概就像我踩点统一的节奏,稳定得让我放心。
对比一下一些同价位的SUV,像吉利银河M9和奇瑞的风云X3L,虽然名字听起来还挺时髦,但细节上,银河M9的座椅包裹感、按键质感比风云X3L细腻不少。而且我觉得低调的豪华不是堆配置,而是像一件裁缝做的西装,你得慢慢体会那些走线、材质的细节。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配置上有点堆砌的嫌疑,但我又觉得,配置堆得多了,有时候反倒是误伤。某款车标配了全景天窗、倒车影像和电子手刹,但其实真正拿出来用的,也就那么几次。再想想,国产车的性价比其实就像农村的小菜场,啥都不贵,别指望它能和进口高端相比,但实用就够了。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图片,是一辆XC70准备出口到欧美市场的车,车身上有Made for US/European小标识,暗示它的标准。而我一直在想,这个XC70,看似沉稳低调,但其实背后工艺和调校,是不是比某些同价位的车型更扎实?我特别喜欢那种细节感。门把手的磨砂质感,和轮圈的色彩搭配,都不靠照片堆出来的特效,而是真材实料。
说到新能源产品占领市场,咱就得承认,补贴其实是重要密码。从2014年起,咱们国家就对购买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到今年,正是最后一年享受这个政策。假如明年减半,那每辆新能源车就少了个优惠大礼包。这就像买房子,最后摇号那几天的竞价,越到价格越难说。
你问我,为什么车企这么拼?其实很简单——市场压力大。吉利、比亚迪这些头部企业的目标完成率都在60%以上,像北汽这样的就仅仅36%。这意味着,先不说今年到底卖了多少,明年想冲业绩得用点真招。
有趣的是,小鹏、零跑这些新势力也在拼老命——目标完成率都在60-70%之间,倒是比传统车企靠谱一些。可我心里知道,这批新生力量能不能留得住,还是得看后续的技术和服务能不能跟上。
转头想起,一个售后修理的朋友曾经说过:买车就像谈恋爱,表面光鲜,实质能不能陪你吃苦考验。其实我也觉得,买车最考验的,不是它能跑多远,而是用起来,能不能觉得省事、省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么多新车上市,意味着什么?估计,不仅仅是市场的火爆,有可能背后也是供应链的紧张。毕竟,车企拼命赶生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得跟得上,否则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我还在沉思:是不是这些所谓的新车里,有一些其实心里没底?就像我猜测的,很多车的真材实料,可能还是过度包装出来的。毕竟,市场充斥着各种看起来很牛X的宣传,但真正用过一段时间,颜值就会崩塌。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琐事。前天和朋友喝茶,谈起新能源汽车,他说:你们国产车,都在拼配置,市场已经到瓶颈。我笑了,心想:瓶颈还得看消费者愿意接受什么。毕竟,油耗、续航、二手残值这些,才是硬指标。
你觉得,要不要等明年减半后,看一看这些新上市车型的表现?在这个情况下,性能、体验、价格,哪个才算是真正的王者?或者,谁又能在这金九银十的黄金期里,偷偷耍个花招,最后赢得市场?
天气渐凉,我正在点一杯咖啡。身边这辆车,静静停着,没有喧闹,却像是个等待被发现的秘密。可触摸的小细节,才是我最喜欢的。这些车里,哪一款能真给我带来低调的豪华感,我留待以后自己去体验。
这思考还没完,摇摇头,人生就像买车,总有个冲动后再慢慢琢磨。你说,未来的车市,还会有什么新花样?或者,我们是不是只是在用新鞋来遮掩旧鞋里的空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