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国产汽车品牌,许多人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个连续五年蝉联销冠的红色身影——吉利汽车。曾几何时,这款带着"六块腹肌"车标的国民轿车遍布大街小巷,从重庆山城的出租车长龙,到杭州西湖边的私家车队伍,吉利用扎实的品控和亲民的价格,在燃油车时代书写了自主品牌的逆袭神话。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新能源赛道时,比亚迪的绿色旋风与造车新势力的科技感海报铺天盖地,那位昔日的销量王者却似乎隐匿了踪迹。这不禁让人好奇:那个能在十年间收购沃尔沃、入股奔驰的汽车巨头,为何在新能源赛场上暂时放缓了脚步?
时间倒转回2015年寒冬,吉利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宴会厅里,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这个被业界称为"新能源革命宣言"的战略,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90%的壮举。时任CEO安聪慧手持话筒,背后的LED大屏上闪烁着"油电混动""纯电动""甲醇燃料"等关键词,如同未来出行的星辰大海。当时的吉利手握沃尔沃技术加持,又刚完成对英国锰铜公司的收购,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精心准备的发布会,会成为日后转型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多线作战的阵痛在随后几年逐渐显现。当我们翻开吉利的车型图谱,会发现这个汽车帝国在新能源领域布下了天罗地网:从主打网约车市场的几何汽车,到对标特斯拉的极氪品牌;从延续沃尔沃安全基因的领克新能源,到专注换电领域的睿蓝汽车。这就像同时指挥十支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每个声部都有独特旋律,但当所有乐章同时奏响时,难免出现音律相冲的尴尬。最直接的体现是在2022年冬季的新能源车展上,同属吉利系的极氪001和领克Z10相邻展位,两款定价相近的纯电轿车让消费者直犯选择困难症。
技术路线的摇摆或许才是最关键的转折。2019年春天,我在杭州湾试驾几何A时,工程师自豪地展示着"油改电"技术的高效转化。但当车辆驶上跨海大桥,表显续航在逆风中持续下降的场景,让在场的媒体老师都陷入了沉默。这种传统造车思维下的改良路线,与比亚迪"刀片电池"带来的革命性突破形成鲜明对比。直到2021年极氪001带着浩瀚架构横空出世,人们才看到吉利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平台车型。这款被网友戏称为"猎装轿跑终结者"的车型,用流畅的鸥翼门设计和3.8秒破百的加速性能,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车企的技术爆发力。
破局时刻正在到来。今年夏天在成都街头,银河L7的试驾车队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这款搭载雷神电混系统的SUV,在宽窄巷子的石板路上展现出丝滑的动能回收调校,在龙泉山弯道中验证着CMA架构的操控基因。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充电桩布局时,吉利已经将甲醇燃料客车开进了山西煤矿区——这种从煤化工副产品中提取的清洁能源,正在山西重卡运输线上进行着特殊场景下的新能源验证。这种"传统能源清洁化"的独特思路,或许正是吉利给出的差异化答卷。
站在2023年的岁末回望,吉利的转型之路恰似钱塘江大潮。表面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是沃尔沃安全技术、路特斯底盘调校、雷神动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持续积累。当蓝色吉利行动进入2.0阶段,当银河系列开启"每季度一款新车"的产品攻势,当极氪009在MPV市场竖起智能豪华标杆,这个历经三十载风雨的汽车品牌,正在用更成熟的姿态编织新能源时代的经纬线。就像西湖边的荷花,需要经历整个夏天的酝酿才能在秋日绽放,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战略定力与时间沉淀的默契配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