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跑不到8000公里买了电车,三年后二手车商报价12.5万,同期买油车的邻居卖了16万多——这3.75万的差价,我是怎么亏掉的
二手车商在老张的车前后转了两圈,拿手机拍了几张电池健康度的照片,报价十二万五。
老张没吭声,掏出手机翻出邻居老王上个月卖车的聊天记录——同样三年车龄,同样落地二十五万,老王那台油车卖了十六万二。
“电池这东西,我们收车最怕。”车商点了根烟,“您这车开得少是好事,可电池会自己老化,懂吧?”
老张懂了。这一年他总共开了不到八千公里,车大部分时间停在地库。当初买车时销售算的账——电费比油费便宜一半,现在看来是算漏了好几笔。
购车那会儿就多花了两万多。十万级别的油车落地走人,同配置的电车得奔着十二万去。购置税是免了一万出头,可这一来一去,兜里还是少了两万块。销售说靠省油钱能赚回来,但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按每公里省四毛钱算,得五年才填平这个坑。问题是,五年后电池还行不行?
保险这笔账也邪门。油车一年两千五的保费,换电车直接奔三千五去了。保险公司的人说得直白:电池维修太贵,出险率摆在那儿。朋友圈有个哥们,车在地库泡了水,光电池报价就八万多——还是质保期内厂家承担大头的情况。这要是过了保,谁扛得住?
充电条件是另一道坎。老张小区申请不下来私桩,只能去外面充。家充电价三毛多一度,公共桩已经涨到一块五二块了。他算过,没家充的情况下每公里电费两毛五,而老王那台混动车油耗成本也就四毛。省是省了,但这点钱够他每周末在充电站排队耗的那一两个小时吗?
哈尔滨的表哥去年冬天打来电话,说他那台标称续航六百公里的车,开着暖气跑高速,实际只跑了两百七。“冻得不行,在服务区充了两个多小时电,手脚都麻了。”表哥说话都带着怨气。
电池质保的条款老张后来仔细看过。衰减超过三成才给换,而且得全程在4S店保养——连雨刮器都得用原厂的。这要求有多苛刻,用过的人心里都清楚。真到了八年后电池撑不住了,换一块的费用够加五年油,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对。
倒不是说电车就不能买。跑网约车的师傅,一年三万公里打底,电车确实能省出钱来。还有那些有固定车位、充电桩装在家门口的,用着也挺顺手。
可像老张这种,工作日坐地铁,周末偶尔开车带娃转转,一年下来轮子转不了八千公里——这种用车频率,电车的优势根本显不出来。
插电混动倒是个办法。市区当电车开,跑长途切换烧油,也不用盯着续航心慌。有些车型亏电状态下油耗三点几升,比纯油车省,又避开了纯电车那些麻烦事。
老张现在琢磨的是:一年到底开多少公里?有没有地方充电?冬天气温会不会降到零下?这几个问题想透了,买什么车自然就清楚了。
上海有个车主在论坛发过帖子,说他没家充,靠公共桩充电,每公里成本算下来跟混动车差不多。但混动车加油五分钟搞定,他充电得排队一小时起步。“时间也是成本,只是这个没法量化。”那个帖子下面一堆人点赞。
二手车商掐灭烟头,又报了一次价:“十二万八,这是实价了。”
老张看了眼手机里邻居的卖车记录,点了点头。差价三万多,这笔账总得有人买单。
回家路上,老张路过4S店,橱窗里新款混动车的海报挺显眼。他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
车这东西,合适自己的才是好的。别人怎么说都是别人的账本,自己这笔账得自己算明白。
有些弯路,不走一遭是不会懂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