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吉利汽车公布10月销量,单月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35%;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8%;银河单品牌月销12.7万辆,提前实现年销百万目标。就在销量公布后的第二天,2025杭州马拉松鸣枪起跑,吉利集结极氪、领克、吉利银河三大品牌车型,全场景护航超三万名跑者,在同一条赛道上完成了对速度与价值的双重见证。
如果只把这份成绩理解为“爆款驱动”或“节奏对了”,反而忽略了它真正的含义。就像马拉松,虽然不是竞技体育里最热闹的项目,却是最能看清耐力与节奏的测试场,跑得快容易,跑得久才难。
在营销能力决定话题声量、定价策略撬动交付结构的环境中,销量不能再与胜利划等号,可能一次热销往往背后藏着亏损与透支。因此真正值得复盘,从来不是谁卖得最多,而是谁在用什么样的方法跑得更稳、更久、更有穿透力。当大多数新能源品牌还在为一个节点努力,试图靠单点爆发换来一次聚光灯时,吉利已经在用体系穿越多个节点,国内增长可观,海外矩阵铺开;燃油表现稳健,智能持续扩展。我们看到的百万银河只是其中一环。
当行业越来越依赖情绪和当高举高打的营销造势,吉利回归设计、研发、制造、交付、服务每一个环节,这种稳定性与复利性才是新能源进入下半场之后,真正具有护城河价值的能力。现在的吉利,跑得最稳、最具穿透力,逐渐变成新的价值标准制定者。
吉利用高质优价定义消费者价值感知
10月吉利汽车交出307133辆的月销量答卷,同比增长35%,再次刷新单月历史纪录。其中,新能源销量达到17.8万辆,同比增长64%,创下历史新高,渗透率达到58%,多品牌、多品类的协同增长,正在快速响应“一个吉利”的体系效率。
其中,吉利银河销量达到127476辆,同比增长101%,环比增长5%,继续在高基数上稳步增长,成为10月销量中的最大看点;更重要的是,吉利银河已经提前实现“年销百万”的里程碑,成为中国唯二、全球前三个实现该目标的新能源品牌,而且是成立最短时间达成者。截至目前,吉利银河仅用29个月就完成158万台累计销量。
不容忽视的是,达成百万销量的银河是建立在稳扎稳打的“全矩阵产品组合”之上。具体来看,A0级的星愿连续5个月销量破4万,累计销量超过44万辆;A级纯电SUV的银河E5,月销持续破万;刚上市的星耀6起售价6.88万元,对应的是电混家轿中“最省”的定义;银河M9则在C级SUV市场短时间内破万,用六座旗舰车型的产品力立住了高端混动的塔尖位置。
与此同时,领克与极氪的销量也同样稳健。极氪10月交付21423辆,环比增长17%,多款焕新车型如001和7X同步发力,旗舰车型极氪9X还入选航天重大任务保障用车名单,站稳高端技术品牌形象;领克销量达40213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72%,旗舰SUV领克900销量超7000辆,新品08 EM-P和10 EM-P上市即下线破万,持续巩固20万级价值标杆。
当同行还在讨论性价比就是王道的时候,吉利用银河+极氪+领克三大品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价值通路,从5万级到40万级、从代步需求到豪华体验,几乎没有空档。尤其是在规模化市场,不少产品开始压缩体验,从减小空间、减低配置再到精简材料,但银河产品在这个区间呈现出一种从智能配置到空间感受、从配置覆盖率到设计细节,让消费者能真切感知这是一台“买的值”的车。
如此体验也带动了品牌粘性,体验稳、口碑稳,让吉利在行业价格战的背景下,能把消费者吸引过来、留下来。所以今天看“百万银河”,不只是品牌销量的里程碑,也预示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主流市场的价值感知力开始重新排序,而吉利已在这一轮重构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强化品牌协同,聚焦实用体验,进而兑现给消费者真实的价值感。
“看不见的投入”支撑吉利高质量增长
如果说销量数据揭示了消费者的选择逻辑,那么进一步追问这个逻辑成立的基础,就一定会指向吉利背后的技术体系。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百万银河速度,还是吉利单月销量创纪录,靠的是技术布局真正落地。解答这个现象,需要将视角推移到2021年龙湾论坛,首次以吉利汽车集团CEO身份亮相的淦家阅,带来一份完整的“智能吉利2025”九大行动计划。从那个时间点开始,吉利明确智能化方向,将座舱、辅助驾驶和底层算力纳入长期建设,启动星睿智算中心的筹备。
如今,在智能驾驶层面吉利是当前国内唯一实现“全域AI”布局的车企。从城市NOA到泊车、车道保持、语音交互等能力,银河车型已经开始搭载端到端的AI大模型驱动的智能系统,背后是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所提供的23.5 EFLOPS算力,支持百万级用户同时在线训练与调用。
不同于依赖外部算法平台或区域转运,吉利的算法、数据和芯片调度都掌握在自有体系内。比如千里浩瀚智驾模型能根据不同城市道路样本自动学习规避行为,在同等数据规模下表现出更强的判断力。截至目前,吉利体系内具备L2级以上辅助驾驶能力的车辆,累计行驶数据已经超过百亿公里,数据体量在中国车企中处于领先位置。
在“一个吉利”的体系下,银河品牌已全面接入浩瀚能源网络,全国上线自建充电站近2000座,超快充站1184座,覆盖城市超过210座,成为行业内800V快充桩保有量最多的品牌之一。从“桩-车-站-云”一体化协同,到日常使用场景下的充电效率监控、故障诊断优化,银河正在做的,是让高端快充体验向大众化普及。这一点,直接拉高了同价位新能源车型的补能对比门槛。
除了智能与能源两大模块,吉利银河在安全技术领域也逐步形成标准压制优势。神盾金砖电池目前已通过新国标全部24项测试,其中23项指标超出标准要求;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早在国标更新前就已在吉利内部测试体系中覆盖。目前,全球已有超40款吉利车型在Euro NCAP、澳洲ANCAP、C-NCAP中拿到五星安全认证。
汽车十三行梳理财报数据发现,自2021年至2025上半年,吉利累计研发投入接近400亿元,并且超过10%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吉利用实打实的研发投入,把这些“看不见的能力”提前布局,并形成量产输出能力,这是过去所有新势力品牌最难补齐的短板。所以今天有如此体量的消费者选择吉利,也是因为在预算范围内能得到更完整、更稳妥的体验,而这种完整恰恰来自吉利长年深耕技术、验证工程的基本功。
同比增长超3成,吉利已经跑成了方法论
每一轮行业洗牌,看上去都像短跑,实则考验的是马拉松耐力。新能源行业进入下半场,谁能持续输出、稳定迭代、用体系跑通整个周期,才是真正的胜出者。放在这个视角下再看吉利,就会发现它的高增长是必然结果。
从10月销量同比增长35%、年销目标完成率83%的整体表现来看,吉利的体系化作战能力支撑每一条产品线的稳定成长。如果说销量数据揭示了用户的选择逻辑,那么体系能力决定了谁能把增长变成惯性,核心在于吉利始终将“造车这件事”视为一项的长期主义来建设。
今天的吉利,已经构建起涵盖五大设计中心、五大研发中心、五大试验基地、五大能源体系与五大AI智能生态圈的多层级平台架构,不同品牌、不同平台之间能够实现模块共享、策略协同、组织同步。在这套体系里,银河承担主流新能源产品矩阵扩张,极氪负责高端纯电探索,领克稳固全球化先锋。
目前,吉利旗下几乎每款车型都能精准覆盖不同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而且铺排节奏极为紧凑,这便是吉利打通了产品定义、工程落地、供应保障与渠道协同之间的时间差带来的复利优势。
这种节奏感让人想到《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很多人记得阿甘奔跑的那个经典镜头,不去追热点,不解释动机,也不提前规划路,阿甘只是一直跑、一直坚持,最终,跑出了自己的路径,也成了别人景仰的方向标。
这恰恰是吉利的影子,30年如一日地在造车、在投资研发、在练体系。哪怕行业转折点频繁,吉利仍是继续跑在自己的节奏里,坚持自己的长期主义。如今,吉利的体系已经进化出边奔跑边调速的能力,既能压缩产品开发周期,又能实现多品牌同频增长。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银河销量破百万,还有吉利产业长跑中没有停过脚步,朝着目标一直在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