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惨败造车界?数据藏惊天秘密?合作模式赢在何处?

当余承东公布的问界M9大定数据停留在6万台,而某友商新车型一发布就豪取20万订单的消息刷屏时,微博和朋友圈瞬间沸腾。 粉丝们纷纷调侃:华为造车策略翻车了,余承东这位“余大嘴”这次怕要栽跟头! 评论区的嘲讽如潮水般涌来,“华为速度太慢了吧,连个新车发布都追不上风口”。 可转头一看,赛力斯的股价早已突破千亿大关,去年问界M9的交付量稳稳站在20万台的高位上。 这些数字摆在一起,你能不怀疑——余承东是不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表面数据的劣势,难道掩盖了更深层的胜利?

余承东惨败造车界?数据藏惊天秘密?合作模式赢在何处?-有驾

再仔细瞧瞧,那些合作车企的命运已经天翻地覆。 赛力斯,曾是个被行业遗忘的二线玩家,主打低价新能源车,年销量徘徊在低位;但借力华为的鸿蒙智驾技术,问界M系列月销突破万台,直接冲上中国豪华SUV前三,市值一路狂飙。 2023年,赛力斯的总营收增长超200%,毛利率反超理想汽车等新势力,这反差谁看了不咋舌?

还有江淮汽车,原本就是个默默无闻的代工厂,生产线只能应付十来万的经济车型;可尊界S800一出,价格标到百万级,订单排起长队。

工人笑言,一夜之间从“组装工”变“豪车大师傅”,工厂门口挂的横幅都成了车企圈的八卦头条。 奇瑞也跟着变脸,之前的品牌定位模糊不清,消费者提起它就皱眉;现在智界S7搭载华为ADS 2.0系统,智能化标签甩掉传统印象,展台前排队的顾客比过去一年都多。 这些车厂从边缘跃升为高端旗手,余承东的策略岂不是在改写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回溯华为当初的决定,质疑声可不是一星半点。 2019年,任正非签发“华为不造车”的文件,外界一片哗然。 媒体们直呼华为错过了风口,投资者追问:别人都在下场造车,你们搞技术输出能有啥前途? 2023年问界M7上市时,3个月就拿下10万大定,这数据一出来,论坛上炸开了锅。 原帖满屏疑惑:“华为不自造车,却把别人家车变爆款,这操作啥道理? ”其实,核心差异简单又震撼。

余承东惨败造车界?数据藏惊天秘密?合作模式赢在何处?-有驾

传统车企如比亚迪或特斯拉,玩的是单打独斗:自己研发、自己卖车,销量数字就是全盘成败。 但华为呢? 它把鸿蒙座舱和智驾系统打包成平台,塞进合作品牌里。 AITO问界、LUXEED智界、STELATO享界和傲图,短短3年催出四个高端子品牌,车厂的研发费率直接从行业平均8%降到3%。

赛力斯省下的资金转向营销,江淮用华为技术升级生产线。 业界开始讨论:如果华为真自造车,订单可能瞬间破10万,但那就只是一家华为汽车在玩。 现在呢? 整个产业链被撬动,供应商都笑开了花。

再看看行业里的对比数据,华为模式的优势赤裸裸地摊在桌面上。 研发成本这块,华为十年砸进去千亿资金,车BU就占了15%;单家车企谁能扛下这负担?

余承东惨败造车界?数据藏惊天秘密?合作模式赢在何处?-有驾
#图文打卡计划#

小米SU7火了,但它自家研发部门还在拼命补课。 反观赛力斯,借着华为技术省出的研发费,转头提升毛利率,比蔚来还高出一截。 政策面更添把火,工信部新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点名夸“整零协同”,鸿蒙智行成了首个试点平台。 用户群的热议从未停歇:社交媒体上,“华为造车是慢还是稳? ”的帖子引数千回复,粉丝争得面红耳赤。

归根结底,余承东的这套玩法不是输赢,而是战略深度。 订单量只是皮毛,他真正卷起的是产业重塑的浪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