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听到崔东树秘书长这么一说,我心里头压根就没太多惊讶。车市这个活儿,谁没经历过波折?2025年,我们这帮经销商压力山大,那个金融纾困确实不能再拖了。毕竟,卖车这摊事儿,早就不像以前那样天上掉馅饼,能靠单纯卖车差价挣钱了。
我有个老朋友,在某三线城市做车行,五月底我去他那儿,瞧见他正皱着眉头,抱怨现在干这一行,全靠金融保险那些杂七杂八的才能撑起来,单卖车毛利蹭蹭往下掉,能撑到明年都算不错。他老实说,这都不是暂时的针刺,是大刀阔斧地砍肉。燃油车特别糟糕,供大于求。大家都盯着新能源,看着电动车销量蹭蹭涨,可传统车行真的压力大了不少。
说到价格倒挂,这事儿我跟渠道经理聊过几回,因为他们天天跟厂商打交道。就算是豪华品牌,像雷克萨斯、宝马这些高端领域,终端价格也没了以前那股捞一把的劲头。利润紧巴巴,靠金融和保险撑门面。以前以为这些品牌的经销商还能吃香喝辣,现在看来,也刚刚好,不多不少。
回头我查了下去年行业报告,整体销售毛利空间缩小了个20%-30%(这个数据我就当估算参考,样本有限),那多出来的压力,全往贷款和资金链上扛。你汽车行业资金流动本身就敏感,加上现在贷款审查日趋严格,很多经销商根本拿不到足够流动资金,开发票周期一拉长,车行现金流跟坐过山车一样糟。
这么一说,其实我之前说得有点宽泛:以为新能源汽车大卖就能带动所有环节走强,实际上,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对整体经销商的影响,心理伤害更大。跑了一圈供应链,发现零部件厂商也开始向新能源倾斜,而传统燃油动力零部件销量锐减,间接压缩行业链条的盈利空间。
说到供应链,这活儿就像你家做饭。你原先买菜买得好,每盘菜的成本稳定,顾客也能接受。现在原材料涨价还不说,关键是你家邻居小卖部突然卖起好的无公害蔬菜,价格比你低得多,顾客出门就绕过去了,你肯定得赔本割肉了。汽车供应,也差不多,新能源产能一蹦高,厂家对燃油车零配件采购缩减,供应链一路受压。
顺便提个小跑题,去年我和一个做二手车的朋友聊,问他二手车市场到底能不能帮经销商解压。他说呵呵,二手车刚刚好能搭个边,谈不上赚钱,也不至于亏,这话我觉得挺中肯,尤其同价位车型的二手车,折旧太快,换车成本高,保值率说起来都是坑。粗算下来,像20万级中型轿车,三年保值率就剩55%-60%左右,除去中介费和维修费,利润空间相当有限。二手车说到底也没成为稳定利润点,依旧割肉的战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位经销商说过:要不加点金融票子,不然咱现在纯卖车根本撑不住。这句话细琢磨挺扎心。其实这根本是个资金流问题,不是简单卖车行情好坏能解决的。有点像你家里账本,光靠工资,房贷一还,月光还是月光,得找兼职或者靠理财撑着。
话说回来,政策层面也不简单。想让经销商贷款松绑、额度提上去,谁又敢保证金融机构就没有风险呢?我没细想过,这里面会不会变成另一种金融泡沫,经销商接到再多贷款,倒是能维稳,但实际消费需求没跟上,最终还是空中楼阁?(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反倒好奇了,你觉得现在普通消费者会因为贷款环境好转,真的更愿意买车吗?毕竟颜值、动力这些卖点早被讲烂了,贷款只是一种买车的润滑剂,但没有实打实产品升级和价格合理,消费者愿不愿意掏钱,到底还有多大空间?
从渠道的角度来说,金融服务确实越来越重要。经常跟厂家的金融顾问聊,大家一致认为金融服务是一把双刃剑:那是稳经销商现金流的关键支撑,但也容易让卖车不赚钱成为常态,甚至有点依赖成瘾。说实话,要不要给经销商无限制的贷款,财务上有点害怕,怕他们越陷越深。
我估算了一下,如果一个中型经销商的年销售额在5亿元,正常净利润大概3%左右,利润只有1500万左右。试想要撑起几百套管理、铺货、人员工资等费用,流动资金少一块砖都散架,操作链条就瘫痪了。贷款如果展期,减轻短期压力,确实有用,但长期来看,这是靠金融输血,而不是自我修炼变强。
还有一点我一直觉得容易被忽视,经销商的客户心理和渠道博弈特别微妙。消费者买车,表面看重配置和价格,背后恰恰看的就是经销商给的金融方案、人情服务和售后体验这些软实力。现在车企那块大蛋糕越做越薄,经销商又压力大,服务难免缩水,客户满意度跟着下滑,久而久之,整个链条就越走越窄。
说不定,有些经销商盼望着国家给点政策,未必是光图赚钱,更怕活不下去,变成真正的断奶状态。倒不是喊着口号卖车难,而是真的钱在链条上憋得太紧了,眼看着市场机会飘走,连喘气都难。
对于你来说,听到这些纷繁复杂的车市压力,有没有感觉:那种车卖不好,不是产品不好,是压力太大的无奈,有没有一点共鸣?还是,我们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想想,2025年以后,车企和经销商到底还有多少生存空间,是不是得提前调整思路,至少在金融和供应链上找到更稳健的支撑点?
说个细节,身边有经销商朋友告诉我,对他们来说,哪怕是多一张有效的金融贴息政策通知,都会让他们晚上睡得香些,因为那意味着现金流多了点活儿,有点喘息的空间。这能持续多久,还是个问号。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