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刷新闻,我看到一组数据,10月新能源车的零售销量突破了128万,而且渗透率高到57.2%。我心里嘀咕: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这车市已经彻底进入新能源时代了?但其实想掏空这个背后,有不少暗潮汹涌的细节。你知道,我一直觉得,单看数字,不能全盘断定行业的真实情况。
比亚迪那成绩单是不得不佩服的。292,256辆销量,稳坐头把交椅,基本没有悬念。批发量更高,超过44万——这是核心线索。你想,一辆车到经销商仓库里,没卖出去,就成了库存。库存越大,越容易变成压力。表面上看比亚迪火得不行,但我觉得,要是遇到风不顺的时候,这批堆积如山的库存,可就变成麻烦了。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营销说得挺好:冲量是硬道理,但库存管理更是生死线。你怎么想呢?我估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成本大概在0.5元左右,加上零件备件,维持一台车的日常运营成本也不低,但还能不能保证库存再多的话,最后还能靠回售、折价等套路把利润收回?
说到这里,有个疑问:市场那么热,为什么库存还会这么高?是不是有点盲目追赶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别盯着数字看,要看看背后渠道链条的细节。有的车企明明销量不错,但整车库存累计一旦超标,就会影響后续供应链。有人在销售点招手:别瞎搞,等你的车长时间放在仓库里,价值会贬得只剩半个价。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告诉我:大批量采购量,就是为了消费者想买时快速提车。可市场风云变幻,哪天供应链一堵塞,库存就成了死死压着。
这个月新势力们的考场也很热闹。特别是零跑、小鹏和蔚来,已经把4万+这个门槛设成生命线了。零跑上一月干到了63,724辆,增幅至少有点让我觉得太吓人。我那朋友开的公司也买了零跑的几台,悄悄跟我说:这车除了续航铁定不错,座椅空间还真有点惊喜,价格实在。——价格合理这一块也是关键。其实我心里偷笑,零跑能靠技术+价格抢夺市场份额,从根本上说,像这种新兴公司在供应链调配上,比传统大厂灵活得多。你知道,传统产业常常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架得太规整,出了问题就停产,再调也得等个几个月。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4万线,真不是随便设的,也不全靠拼销量。我试着倒算了一下,每月超过4万的销量,意味着能撑起一定的规模化生存空间。要是真能稳住,后续再搞圈粉和品牌塑造,未来前途还是挺宽的。又有人问了:你觉得,这场新能源大战,谁能笑到最后?我想了半天,没太扎实的答案,更别说押宝,起码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规模化生存,已经成了新势力们的生死线。
传统车企的根基依旧深厚。吉利可以排到第二,个把月就冲到99,752辆(大概算了下,日均过3000台),这点人没有轻视的理由。我特别注意到,吉利的布局非常多面手。比如银河、极氪那一串品牌,每个都有菜,从普通家庭用车到高端豪华分布到每个价格段。上汽通用五菱更是深耕底层市场多年,一想到宏光MINI EV那个车,绝对国民神车这个称呼,简直不为过。传统优势在这里:渠道深厚,资源多样,遇上新能源,不像新势力压力那么大。你看,凭借体系力和品牌力,他们在激烈厮杀的市场里,仍占据优势。
但我得提醒自己——市场瞬息万变,别想着稳坐钓鱼台。还有其他玩家的战局也挺精彩。鸿蒙智行就别说了,AITO问界销量王者,68,216辆,还交付破百万,那个数字让我有点震惊。而且,小米汽车的表现就很炫耀——48,654辆,就连续两月保持4万+的节奏,潜力无限。而特斯拉呢?就显得淡定点,零售量只有23,958辆,明显滑坡。这咋回事?我估计,国产品牌在本土市场越做越大,特斯拉投放的品牌光环反而被逐渐稀释。这其实挺纠结的,毕竟我常常暗自猜测:特斯拉是不是太依赖全球供应链,国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比想象中大?但想着这么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创新力。
总结一下这场10月新能源市场的狂欢,真的很有意思。一方面,市场容量巨大,政策扶持,消费者也逐渐接受;另一方面,车企间的内斗和拼购更激烈。有的在拼库存管理和规模扩张,有的则在布局品牌、渠道、体系角力。这场马拉松比我预想的还要残酷,谁都不敢掉链子。你觉得,这些逐鹿者里,谁能笑到最后?又或者,真正的赢家,会不会不是大家都期待的出货量冠军?这事情,还是看谁能稳得住、拼得久。
【我挺想知道,未来一年,谁能在这个渗透率要突破60%的阶段,既保证规模又能全身而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