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车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出口量持续攀升。然而,看似一片光明的出海之路,实则暗藏汹涌,远洋运输正成为横亘在新能源车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今年 5 月 26 日清晨,满载近 3000 辆汽车,其中约 800 辆为长城、奇瑞等品牌电动车的 “Morning Midas” 号驶离烟台港,原定前往墨西哥市场。但谁也没想到,这艘巨轮竟在途中突发火灾,灭火行动宣告失败后,全体船员无奈撤离,数千辆汽车在封闭船舱内持续燃烧,最终价值 4.5 亿至 6 亿元的国产汽车残骸坠入太平洋深处。这并非个例,2022 年大众进口新车在北大西洋葬身火海,2023 年日本货轮火灾致人员伤亡,据安联保险统计,2024 年全球船舶火灾数量创十年新高,汽车运输船事故率激增 37%。
新能源车因配备锂电池,在远洋运输中面临巨大安全隐患。锂电池的 “热失控” 特性使其如同定时炸弹,高温、挤压、短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火灾,且此类火灾燃烧能量高、复燃与爆炸风险大,扑救极为困难。传统货轮的灭火系统在锂离子火灾面前效果不佳,甲板通风设计也难以应对有毒气体。正如航运安全顾问所言:“我们正用 20 世纪的海运规则,运输 21 世纪的科技炸弹”。
除了安全问题,远洋运输的运力不足也严重制约着新能源车出海。目前全球仅有 700 余艘从事汽车远洋海运的专业船只,国内汽车运输船运力仅占全球的 2.63%。2023 年我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57.9%,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然而海上运力却未能跟上步伐。中国远洋运输新能源汽车的运力大部分依赖外资船,全球前 5 大船东合计运力占比高达 45.4%,他们往往优先满足本国汽车出口企业需求,剩余舱位才会考虑中国,导致我国新能源车出口订舱困难,排期紧张。
运力不稳与汽车远洋运输船国产化程度严重不足也是突出问题。虽然 2024 年比亚迪有运输船投入运营,但也是通过租用方式。尽管航运公司和车企纷纷增加订船,但面对持续井喷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运力短缺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运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新能源车出海前景广阔,但远洋运输的安全与运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行业各方携手合作,加大在安全技术研发、增加海运运力、提高运输船国产化率等方面的投入,才能为新能源车顺利出海打通航道,让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国际市场上畅行无阻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