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8发动机火到俄罗斯,专家都服了?听我碎碎念几句
有时候真觉得,车圈的风云变幻,比咱们小区群里抢菜还刺激。你说前两年不是都在聊新能源吗?怎么一转眼,这大排量燃油V8又成了“香饽饽”?还不是因为长城汽车那台V8发动机,在上海车展上隆重登场,直接把俄国专家给看嗨了。
先跟大家唠唠,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网上有人说,现在中国造车就是牛,一边玩电动,一边还能整出大排量燃油机。这不,人家俄罗斯市场就吃这一套——越野、大马力、能轰鸣的才带劲儿!我一个表哥,他以前去过俄罗斯,说那边路况和气候啥的,就喜欢开着硬派越野横冲直撞。难怪TANK 300、TANK 500这些车型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
说起来,有次我们几个朋友聚会聊天,一个搞汽修的小伙伴突然冒出来一句:“现在谁家还有大排量新发动机啊?这不都是‘节能减碳’挂嘴边嘛!”结果另一个老铁马上怼回去:“人家长城不是刚搞出个V8,还专门为海外市场造的!”当时全桌人都乐了,说要不要以后咱也攒钱买辆试试?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品牌最近在俄罗斯市场确实是热搜体质。有媒体爆料,说什么“清库促销”,一堆人猜测是不是中国品牌要撤退。但实际上呢,就退出了一两个牌子,大头还稳得很。据科罗特科夫(对,就是那个总经理)分析,人家这是战略调整,不光是清库存,更是在酝酿下一波针对本地需求的新车型上线。想想也是,毕竟那么多老铁喜欢硬派越野,大排量燃油才是真正能打动他们心巴上的东西。
前阵子,我隔壁邻居老王,也就是那个天天看抖音学修车的视频达人,他就吐槽:“现在买国产SUV选项太多,都挑花眼。”他老婆接话茬,“反正只认动力大的,看着霸气才行。”哈哈哈,你看看,这消费观念和俄国人民简直异曲同工!
其实吧,有网友私信问我,“为啥明明新能源这么火,中国厂商还拼命推燃油?”这问题搁以前可能不好答,但放到国际舞台上,那可就简单粗暴:不同地方的人爱好不一样呗!像上海车展这种场合,新研发的大马力动力系统亮相,不仅秀肌肉,也是给海外客户递上一颗定心丸——你们需要啥,我们造啥!
插播个生活小插曲。我去年陪朋友去4S店看TANK系列的时候,还碰见一个来自东北的大哥。他现场砍价的时候喊得震天响,说自己冬天非要四驱+大马力,否则雪地里寸步难行。当时销售顾问笑嘻嘻地推荐他关注下新款V8版本,“等上市肯定适合您!”没想到一年不到,这技术真的出口到国外去了。
再扯远点,其实大家担心“清库”是不是预示着中国品牌要撤离,其实没必要瞎操心。据参考内容里的亚历山大·科罗特科夫讲,现在主流企业比如长城、奇瑞、吉利这些,都在持续深耕,而且会根据当地口味来做新品优化升级。这种操作思路很灵性:既解决库存,又提前布局未来。不愧是老司机团队,手段比我的麻将牌技高明多啦!
当然啦,也别以为进军容易。参考新闻里提到,现在整个俄国汽车细分市场基本被资本雄厚、本土化生产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占据,新入局者短期内想翻身还是蛮难滴。不过有趣的是,他们倒是单独点名“小米公司”可能会成为搅局者。我琢磨着,小米这几年一直主打性价比创新路线,要是真杀进去,会不会把传统巨头逼出点新花样?
跑题一下,上周末我们几个发烧友自驾游露营,我顺嘴问大家怎么看待国产SUV走向世界。一位平时最爱研究外媒报道的小伙伴拍桌子道:“你别管咋样,只要技术过硬,再加点本土化设计,那些外国佬迟早也得服气!”然后旁边有人接梗:“以后万一哪天看到自己的座驾飘洋过海成爆款,是不是该自豪一下?”
再拉回主题,其实目前最大的挑战还是供需关系。有数据党指出,因为供给充足导致库存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被消化掉后,各家留守企业估计都会陆续推出更符合当地胃口的新产品。所以真正决定扩张潮的是消费者的钱包厚度,而不是单纯靠工业实力撑起来。这一点让我想到小时候攒零花钱买玩具,总想着存够钱才能挑自己最爱的那款——原理差不多哈!
顺便八卦一句,有位网友留言特别逗,他说:“感觉国内卖剩下的全送出去卖,是不是便宜捡漏?”底下立刻有人反驳,“你懂个锤子,人家的出口版往往配置更高,还有专属调校。”两个人吵半天,把评论区变成欢乐斗兽场。我看的时候差点笑喷饭。
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关心的不就是三件事嘛:价格美丽、性能靠谱,还有售后省心。而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驾驶体验或者经常跋山涉水的人大排量动力绝对不能少。所以每次看到国产品牌能够根据不同国家需求调整产品策略,我这个老用车党是真的由衷佩服。不夸张地讲,这是“中国智造”的活招牌啊兄弟姐妹们!
最后闲聊几句,每次刷新闻看到“中国制造征服XX国家”,都有种莫名其妙的小骄傲感涌上来。当然啦,希望厂家们继续努力,多听用户声音,该升级升级,该创新创新,让世界各地都刮目相看。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身边有没有遇到那种非“大马力不可”的死忠粉?或者谁为了省油宁愿牺牲动力体验?快把他们故事甩出来呗,让我乐呵乐呵,下期节目找灵感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