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今儿个咱聊点刺激的!
高速路上,宝马iX3气囊“嘭”的一声炸了,如同平地惊雷!
这事儿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活生生发生在上海陈女士身上,你说邪门不邪门?
事情是这样:陈女士一家满怀期盼,驾驶着入手一年多的宝马iX3,奔向莫干山。
行驶在申嘉湖高速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突然,“嘭”的一声巨响!
安全气囊瞬间启动,如同脱缰野马,主副驾驶座、侧气帘,一个也没落下,全数弹出!
陈女士双手被震得发麻,女儿更是吓得花容失色。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人瞬间陷入恐慌。
事发之后,陈女士自然要向4S店讨个公道。
哪有车子开得好好的,气囊莫名其妙就爆开的道理?
万一酿成事故,岂不是拿人命开玩笑?
没想到,4S店给出的解释,简直匪夷所思——“可能是大巴车爆胎的冲击波造成的!”
听到这,我差点没绷住!
大巴车爆胎?
冲击波?
这是把咱们当成三岁小孩哄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冲击波真能震爆气囊,那也得是航空炸弹爆炸的威力吧?
莫非申嘉湖高速上的大巴,都是钢铁侠改装的?
更让人无语的是,华晨宝马的检测报告也如期而至,措辞与4S店如出一辙,声称气囊启动,系因车辆右侧安全气囊传感器检测到猛烈冲击,而冲击之源,恰是并排行驶的大客车爆胎。
报告还煞有介事地罗列了压力传感器的数据,从0毫巴瞬间升至104毫巴,又急剧下降至负50毫巴……看得我眼冒金星。
说句实在话,汽车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各种奇葩说法听得多了,可这“爆胎冲击波震爆气囊”的,还真是闻所未闻。
依此推论,以后开车岂不是要步步为营,提防周围的大型车辆,生怕它突然爆胎,连累我的气囊也跟着“嘭”的一声?
这日子还怎么过?
陈女士自然不肯接受这份漏洞百出的报告。
毕竟,报告空口无凭,毫无数据支撑,纯粹是“看图编故事”。
更何况,高速交警也表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气囊启动与大巴车爆胎有关。
这下,局面更加尴尬了。
目前,4S店的态度十分强硬,如果你不认可,请自行寻求第三方检测。
问题来了,检测费用由谁承担?
检测结果出来之后,4S店是否承认?
即便承认,气囊炸裂已成事实,车辆贬值损失又该由谁负责?
这一连串问题,想想都令人头大。
不妨从技术层面入手,剖析此事。
安全气囊的启动,绝非寻常震动可以促发。
它需要满足特定的碰撞条件,包括碰撞角度、力度等诸多要素。
当今汽车,皆配备精密的感应设备,能够准确识别碰撞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启动。
以宝马iX3为例,车身布设多重加速感应器与压力感应器,能够对车辆的受力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
只有当感应器监测到符合预设参数的碰撞信号时,气囊才会启动。
那么,大客车爆胎产生的能量,真的能达到启动气囊的标准吗?
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轮胎爆裂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或许能对车辆产生一定程度的震动。
不过,这种震动要达到启动气囊的级别,所需能量极其惊人。
况且,即使真的达到了,也理应留下蛛丝马迹,诸如车身变形、感应器损坏等。
但根据陈女士的描述,事故发生时,车辆并未遭受任何撞击,外观也毫发无损。
这不禁让人质疑,“爆胎冲击波”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再来审视这份检测报告,报告援引了压力感应器的数据,声称右前车门压力感应器的示值,瞬间从104毫巴骤降至负50毫巴。
这组数据看似专业,实则毫无说服力。
因为我们无从得知正常状态下的压力值,也无从判断该变化幅度是否属于异常。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报告并未提供任何其他佐证“爆胎冲击波”的辅助信息。
例如,是否对车辆的感应器进行过检测,以排除故障的可能性?
是否对气囊系统进行过全面查验,以排除质量问题?
倘若没有,这份报告的价值,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如今,陈女士已决意诉诸公堂。
在我看来,对簿公堂,对双方而言,都不是理想的结局。
毕竟,诉讼旷日持久,耗费大量精力,且结果难以预料。
于陈女士而言,她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车辆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该如何赔偿。
如果车辆确有质量问题,4S店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解决问题,并作出相应赔偿。
于4S店而言,也应拿出诚意,主动与陈女士沟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声誉是企业的生命线。
若因小失大,影响了品牌形象,岂不是得不偿失?
当然,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共识,那就只能交由法律定夺了。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希望此事能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汽车质量安全,关乎生命安全,必须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疏忽。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爆胎冲击波震爆气囊”的说法,你们相信吗?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如何应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所欲言。
如果你也驾驶宝马iX3,或者其他品牌的车辆,不妨分享一下你的驾乘体验,为其他车友提供一些参考。
毕竟,用车之道,贵在交流互鉴,共同提升,你说对不?
全部评论 (0)